“都是老邻居,早年亲如一家,现在怎么能为了几千块钱伤了和气?”近期,满头银发的“老娘舅”郑文卿握着张王两家当事人的手,用乡音细数过往互助暖事,用法条为纠纷明说法。在山王镇“老娘舅”调解室内,一场持续多年的经济纠纷终于迎来和解,双方冰释前嫌,并约定往后“农忙搭把手、遇事互相帮”。
近年来,八公山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形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通过书记领办破难题、多元共治聚合力、文明新风润人心等,持续擦亮“老娘舅”调解品牌,探索出一条就地化解的基层善治新路径,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可感可及。
守正创新,构建就地化解新格局
“小区公共健身设施破损严重,不仅不能使用,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到居民的反映,毕家岗街道上游社区立即记录下来,并申请纳入全区社会治理攻坚“聚能善治”行动项目。5月份,通过书记领办,该街道已完成对五排楼、藕塘路等区域健身器材的更新更换,及时回应了群众期盼。
今年以来,八公山区将推深做实“就解”工作法纳入区委重要议事内容,定期研究部署,制定《实施社会治理攻坚“聚能善治”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该区注重发挥区级一线指挥部作用,探索“源头摸排—分类处置—协同攻坚—跟踪问效”全链条闭环治理模式,让群众“急难愁盼”在基层“接得住、解得好、不反弹”。发动全区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纠纷调处等650余次。紧盯群众现实需求,广泛收集社情民意160余条,分类梳理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领办项目48个,统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59件,打通了回应群众需求“直通车”。
靶向发力,探索就地化解新路径
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确认全省“百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八公山区山王镇林场村、八公山镇妙山村2篇村规民约获评全省“百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文明新风是基层治理的底色。八公山区坚持与时俱进,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两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将“遇难事好商量”“遇事多听娘舅言”等明确写入“两约”,确保“小规约”贴近实际、务实管用、深入人心,持续畅通基层治理末梢,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群众各类诉求先“解”一步。
群众关切就地议。该区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共治理念,充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搭建“就解亭”“同心圆”议事厅等群众家门口的议事协商阵地42个。将每月20日作为集中说事日,创新打造“有事舅说”党群议事品牌,围绕群众“关键小事”开展“田埂议事”“楼栋说事”“网格评事”等党群议事活动186场次,通过协商解决民生实事327件。
矛盾纠纷就地解。该区充分发挥“老娘舅”们熟悉乡风民俗、了解族里关系、清楚历史渊源优势,主动下沉一线,深化多方对接,采取“合欢树下唠家常”、田间地头“解疙瘩”、街头巷尾讲道理等接地气方式开展调解,通过“法理情文”融合,巧解群众“千千结”,累计高效就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290余件,化解重大信访隐患70余件,切实把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文明新风就地倡。该区加强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宣传,深入宣传《淮南子》中“解怨偃兵”“化干戈为玉帛”等故事,将其蕴含的以和为贵、以善为本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植入群众日常行为规范,推动谦和礼让、睦邻友好观念深入人心。针对农村高额彩礼攀比、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将“遇事多听娘舅言”等明确写入村规民约,通过乡贤力量破解治理难题,让移风易俗在乡音乡情中落地生根。
固本培元,深化就地化解新成效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八公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各镇、街道开展邻里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义剪、修理家电等便民服务,构建起互助友爱、睦邻友好的社区环境。居民陈阿姨笑着说:“以前见面不过点头之交,现在一起参加活动加深认识,社区更有了大家庭的感觉。”
为推动基层治理多元促共治,该区将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设立42个“积分超市”,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八公山好人”等先进典型,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成立“星火八公”“新心相映”“先锋行”等29支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带动2.5万余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开展纠纷调处、邻里互助、助老扶残等“甘甘为淮”系列活动,引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居民急难愁盼“家门口”解决,不断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为推动基层治理成效升级,该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分流交办、联动调解、督办回访、考核评价等全流程工作机制,确保就地化解体系规范长效运行。聚焦民生服务堵点,系统分析12345热线、来信来访等各渠道群众诉求,健全完善“一问题一方案、定期调度会商、动态销号评估”机制,高效办结群众诉求高频事项8类678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9%以上,治理成效从“解决一事”到“治理一类”长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