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她”心 解“她”难 护“她”行

本报通讯员 张姣姣 本报记者 何婷婷

版次:02  2025年10月30日

近年来,潘集区妇联坚持把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妇女和妇联组织的“两个独特优势”,通过打造阵地、树立品牌、优化服务,构建起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速度的“三度”维权网络,切实筑牢妇女儿童权益“防护墙”。

暖心维权,架起服务“连心桥”

潘集区妇联以“温情守护”为切入点,推动妇儿维权工作更有温度。全面构建基层妇联工作网格,同步建立网格微信群,健全完善“执委+网格员+联系妇女”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常态排查,推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在情感纠纷、赡养矛盾、财产争议等家事调处中,坚持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关怀送到心坎。

创新推出“亲情关爱+心理关爱+家庭教育指导+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四重关爱维权新模式,成立“阳光妈妈”留守儿童亲情关爱工作室、妇女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室,组建190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以高效服务搭建起妇联与妇女儿童之间的信任桥梁。“阳光妈妈”工作室获评省级巾帼文明岗,“自带阳光 共聚深情”留守儿童关爱项目荣获全市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潘集区妇联荣获全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纾困解难,打造调解“安心站”

为降低妇女儿童维权门槛,潘集区妇联着力建强婚姻调解阵地,推动维权服务“触手可及”。在区级层面,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家事纠纷调解委员会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在区法律援助中心挂牌“潘集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室”。全区11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乡级婚调室,178个村(社区)实现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全覆盖,已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覆盖严密的维权保护网。

精心打造“孔大姐”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该区妇联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推行“主动排查、就近响应、用心化解”三步工作法,开设“每周一法”微课堂,实现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纠纷第一时间调解。该工作室荣获全省首批“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示范室,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品牌。

聚力赋能,启动维权“加速器”

为提升维权效率,潘集区妇联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推动妇儿维权跑出“加速度”。全区建成191家妇儿维权工作站,挂牌成立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检护花开”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等,为困境妇女儿童提供精准救助。

目前,该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已开展心理疏导60余人次,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等60余份,开展法治辅导课200余场、家庭教育指导课150余场,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120余人次。

潘集区妇联联合检察、教育、团委等部门走进全区70余所中小学,开展“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 远离伤害”专项行动,发放手册4万余份,制作普法短视频5条,推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家庭教育指导等长效机制,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少年的你”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