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童”享 撑起儿童成长“保护伞”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02  2025年10月30日

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近日,市未保中心“七彩阳光”项目寿县工作组联合窑口小学,邀请淮南师范学院教育专家,举办了一场“赋能成长 专家支招·共筑家校社沟通‘彩虹桥’”主题活动,800余名监护人齐聚校园,现场解锁沟通技巧,共筑育人合力。

活动中,专家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为切入点,通过“家长怒吼瞬间”“孩子沉默时刻”等生活案例,深入拆解“否定式沟通”“过度说教”等六大常见误区,并现场演示“共情式倾听三步法”“正向反馈公式”等实操技巧。“以前总怪孩子不听话,今天才知道自己总在打断他说话,专家建议的‘蹲下来听孩子说’特别管用!”一位学生家长感叹道。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市民政部门坚持以保障困境儿童基本权益为导向,以提升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水平为重点,不断健全儿童福利体系,完善关爱服务措施,加强关爱服务力量建设,全力推动儿童福利和权益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精准摸排,构建“三位一体”主动发现和动态管理机制

“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儿童福利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市构建了“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排查+精细化档案”三位一体的主动发现和动态管理机制。

数据赋能,智慧排查。依托省级智慧民政平台和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了与公安、教育、卫健、医保、残联、妇联等多部门的信息动态比对机制。每月初定期进行数据碰撞和比对,自动生成“疑似困境儿童风险预警清单”,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网格落地,逐户核实。依托全市1108名村(社区)儿童主任和90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以及广大社区网格员、社工志愿者,对系统预警清单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的线索,做到“逐户必访、逐人必核”,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一人一档,精细管理。对所有纳入保障范围的儿童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儿童的基本信息、保障类别、标准,更延伸至其健康状况、就学情况、风险评估等级等关键信息,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提标扩面,织密扎牢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聚焦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生活无忧,我市持续加大投入,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保障标准稳步增长。2025年,我市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较2024年上浮15%。同时,对年满18周岁后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延续享受基本生活补贴,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救助衔接高效顺畅。对于不符合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但基本生活确实存在困难的儿童,通过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慈善帮扶、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合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确保困难儿童群体生活保障无死角。

流动儿童关爱均等。高度关注流动儿童群体,牵头协调教育、公安、卫健、财政等部门,创新出台了《淮南市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均等享有高质量的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

护佑成长,构建完善教育医疗保障体系

为让每一名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我市大力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积极将其纳入国家教育资助体系。对残疾儿童,通过特教学校、普校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确保其接受教育的权利。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目前有17名儿童在校就读,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各阶段,院内开设特教班,为24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规范化教学。

为让每一名孩子都能拥有健康体魄,我市深入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6所医院纳入定点医疗机构,2024年以来为全市孤儿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对符合条件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额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优先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康复救助、慈善援助的有效衔接。同时,积极争取市残联支持,将康复训练儿童范围逐步扩大,并探索“康教一体化”试点,对智力状况较好的儿童进行康复与教育融合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依法履职,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坚强防线

为保护儿童免受侵害,我市强化监护干预,对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特别是重病重残人员的子女无人照顾时,民政部门依法履行临时监护、临时代养等兜底保障责任,确保孩子处于安全可靠的监护之下。健全保护网络,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目前全市建有3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3个儿童福利指导中心,90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覆盖率达100%。同时,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机制,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反应迅速、处置有力、帮扶到位。

专业赋能,提升关爱服务品质与温度

物质保障是基础,心灵关爱是关键。我市积极推动儿童福利工作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

建强基层队伍。市级层面定期对儿童福利工作者、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孩子们身边的“守护天使”。

实施专业项目。投入资金245万元,大力开展“淮伴守护”“七彩阳光”等15个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为孩子们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咨询、情感抚慰、精神慰藉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聚焦心理健康。建立县级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统筹专家、社工和志愿者资源,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实施“心理关爱行动”,计划为每名困境儿童提供至少一次专业心理评估并制定干预方案。目前已完成70%困境儿童的心理测评并建立档案,为部分儿童制定了个性化干预方案。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积极链接市心理健康协会资源,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孩子们的笑脸,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力提高关爱保护质量。深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持续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 持续加强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在困境儿童兜底监护、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有广度的参与、有精度的措施、有温度的服务,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