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安汉文化对师德实践的关系研究

赵婧婧

版次:A03  2025年10月24日

六安作为汉代六安国故地,拥有丰富的汉文化遗产,如六安王陵墓葬群、出土的铜镜及“黄肠题凑”墓制等。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还蕴含了崇文重教、礼法并重、廉洁自律的文化基因。挖掘六安汉文化的核心精神,对新时代师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崇文重教的传统渊源

六安在汉代是文化兴盛之地,汉武帝取“六地平安”“陆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寓意“永不反叛”,体现了对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重视,启示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将教育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汉代六安国出土的铜镜铭文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质以照明,光辉象夫日月”,体现了古人对光明、德行与智慧的追求,折射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教育理念;六安籍历史人物如司法始祖皋陶,兴“五教”、定“五礼”,汉代教育家文翁,创办官学、推行“有教无类”,其重视教化、立德树人的思想,为后世师德建设提供了历史根基。

2.礼法并重的治理智慧

皋陶创“五刑”、立“九德”,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与当今师德建设中“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并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的原则一脉相承;六安汉代王陵的“黄肠题凑”墓制,反映了严格的礼制规范,启示师德建设需明确职业行为边界,完善考核与监督机制,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汉代礼制的严谨启示我们,师德建设需要明确的规范和教师内心的敬畏,这包括遵守《教师法》等法规,并在教学科研中恪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持言行雅正。

3.廉洁奉献的文化基因

六安出土的汉代文物,如铜镜、漆器,工艺精湛却崇尚实用,体现了朴素务实的作风,这与当今教师应具备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品格,将精力聚焦于教学本身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保持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朴素与务实作风一脉相承;近现代六安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延续了“砍不尽的头颅、凉不下的热血”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与汉代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相呼应,为师德注入了爱国奉献的内核。

六安汉文化中的崇教传统、礼法精神与廉洁奉公等师道精神,为当今师德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和价值导向。通过汲取“师者为范、学而不厌、有教无类、经世致用、修身慎独”等智慧,将这些文化基因嵌入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行为规范与职业理想教育中,不仅能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更有助于培养“四有”好教师,为新时代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