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产业”,葡萄串起“甜蜜”振兴路

本报通讯员 詹宇婷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5年10月21日

绿蔓藤影间,葡香满园甜。眼下,大通区上窑镇红光村2000余亩葡萄迎来丰收季,葡萄园内藤蔓葳蕤,晶莹剔透的葡萄如同宝石般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果农们穿梭其间娴熟采收,欢声笑语见证丰收喜悦。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是上窑镇以党建为犁铧,深耕“责任田”,以葡萄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田间课堂“铸魂”,技术下沉育良材,党员领跑拓富路。面对群众“怕种不好”“愁销路窄”的顾虑,该镇将教学阵地延伸至田间地头,依托“百个专家团队下基层”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农技专家与乡土人才组成智囊团,为葡萄种植“把脉问诊、传经送宝”,现场传授避雨栽培、精准施肥等实用技术。老党员带头试种阳光玫瑰等新优品种,手把手指导“剪枝留果”实操技巧,把抽象理论化作看得见、学得来的致富手册,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一线蹲苗“强基”,先锋聚力破瓶颈,闭环服务解民忧。“党员身份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要钉在产业链上。”该镇创新推行“党员助农”行动,在种植、采摘、销售、售后等关键环节设立党员先锋岗,将主题党日活动搬进葡萄大棚,党员干部化身“田间管家”,常态化开展“大棚巡诊”,收集病虫害防治、包装储运等问题清单。定期召开“葡萄架下议事会”,从种植技术升级到品牌包装设计,一个个发展难题在党群共商中迎刃而解,形成闭环服务机制。

硕果盈枝“兴村”,产业融合促增收,党旗映红致富路。在党建引擎驱动下,红光村葡萄亩均产值突破万元大关。党员示范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打造区域品牌,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更可喜的是,产业发展催生“农文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打造葡萄采摘园,将昔日泥泞小路变身花香农旅走廊,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村民们感慨:“跟着党员干,葡萄园结出‘黄金串’。”

葡萄串起振兴路,甜蜜产业富农家。上窑镇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用串串葡萄书写“甜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