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末梢” 以法治赋能基层治理

版次:02  2025年10月21日

本报讯 近年来,大通区司法局坚持将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升法治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服务下沉、精准服务、数字赋能,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专业性、增强服务实效性,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服务下沉、资源整合,实现法治保障“近在咫尺”。区级层面将法律援助中心融入区级社会治理中心,精准提供“一站集成、分流处置”法律服务。在乡镇(街道)层面设立“巾帼”“九安”等5个调解工作室,采用“线下”坐班值守、“线上”24小时在线服务模式,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服务。村社层面设立调委会58个,配备法律顾问20名,吸纳村社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308人,做到服务“零”距离。针对道路交通、消费纠纷、婚姻家庭等群众高频需求,组建行业性调解委员会5个,精准化解矛盾隐患。今年以来,共受理相关矛盾纠纷350件,调解成功337件。

坚持精准服务、法治护航,推动企业需求“一站回应”。开通涉企法律服务“直通车”,打好法治体检、涉企合规全过程指导服务组合拳。通过定向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畅通企业法律需求直报通道,系统梳理形成涉企法律需求清单,组织专业律师团队对照清单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制定涵盖合同管理、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关键领域的“法治体检”项目清单31份,为企业精准“把脉问诊”。今年以来,牵线推荐3名律师与园区重点企业结成“法律服务对子”,组织律师团队走进民营企业开展送法宣讲12场,发放资料1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闭环解决涉企法律诉求19个,实现涉企法律诉求全程响应、一站解决。

坚持数字赋能、智慧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指尖可达”。将各类法律服务资源集中到网络、热线两大场景,全面构建“一网通办、一线应答”的智慧法律服务新体系。一方面,全面加强热线服务能力,配备专业律师轮班值守,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和应急类法律求助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平台法律服务专区,实现“申请—办理—反馈—查询”全流程在线闭环运行,有效打通了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以来,共接听群众来电咨询800余件,服务满意度达98%;采取线上形式办结群众申请事项27件。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张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