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指标体系、一本土地台账、一条转型路径,让凤台这座皖北煤城“寸土生寸金”。凤台县坚持以“产业发展赋能经济转型、科技引领促进提质增效”为工作方针,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工作抓手,以发展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为工作思路,立足地方实际有的放矢,对资源配置进行系统优化,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基础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做优要素保障等方式筑牢产业基础,使地方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把好导向引领关,亩均效益持续提升
系统把握、科学谋划,一把尺子量到底,把好数据评价关。评价工作坚持“全覆盖、科学评、分类管”:规上及占地5亩(或租厂房3000平方米)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全部参评;在亩均税收、营收、增加值三项硬指标基础上,再增技改投资、研发投入、用水、能耗、职工数、工资总额及亩均税收增降率七项指标,一体衡量科技、绿色、社会效益并动态修正误差;同时按八大行业分别排序,对煤炭、发电、水气供应和年度升规企业实行“参评不定级”特殊处理,消除行业差异与异常数据,确保结果精准可比。
通过持续完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全面摸清全县工业底数,亩均税收、亩均营收得到显著提升,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全县亩均税收从2021年的3.95万元/亩增长到2024年的18.05万元/亩,增长356.96%;亩均营收从2021年的177.63万元/亩增长到2024年的325.46万元/亩,增长83.22%。不断强化重点企业铸魂、优质企业强基、中小企业固本的作用,全县评价等级为A类的企业由2021年的16户增长到2024年的27户,同比增长68.8%;C类、D类企业数量逐渐减少。
把好要素保障关,发展支撑持续巩固
加强协作、畅通渠道,资源跟着亩均走,把好要素保障关。坚持“三联”发力,以亩均效益联席制度横向贯通工信、自规、统计、税务部门,纵向链接市、县、乡、企,数据畅流、协同高效,破除为企服务壁垒;同步制定出台《凤台县人民政府关于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推进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对A、B类企业实施“正向激励”,以“小步快走”的方式逐步扩大评价结果应用范围;依据《凤台县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工业低效用地全域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低效用地整治专班,实施清单化管理,列入工作任务目标考核。
通过“标准地”供应的方式,2022年至2024年累计供应20宗标准地,土地总面积达1540.83亩。通过“腾笼换鸟”的模式,盘活出让中能众诚电力产业园厂房,腾退凤台县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内的11户“僵尸企业”,引入中环低碳光伏科技、国晟新能源等企业入驻。2024年通过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清理专项攻坚,腾退盘活厂房1.4万平方米,处置各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2459亩。
通过“亩均贷”“过桥贷”“政银担”等方式,优化金融供给,为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16.7亿元。降低惠企政策门槛,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2024年兑现惠企政策资金702万元,累计完成退库退税3.8万户次、金额1.3亿元。
通过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历史遗留问题协调会、“优环境、促发展”活动等方式,直面企业诉求,多部门协调办理问题,切实扫清企业发展障碍。全年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259个,帮助10余户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不动产登记“智能秒批”新模式,实现79项事项全省通办、23项事项“跨省通办”,行政许可时限压缩90%以上。
把好转型发展关,产业基础持续升级
立足实际、谋局长远,项目沿着链条进,把好产业发展关。凤台县“盘家底、育新兴、强优势、提质效”一体推进,先盘清工业图谱,对接皖北新型工业化部署,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借“腾笼换鸟”要素招引中环新能源、国晟储能、坤泰动力等光伏、储能、新能源车核心部件项目,融入全省光伏、汽车制造链条;再依托采煤沉陷区治理引进淮能州来、华润洲来建设水面光伏,打造光储互补、风光互补的新能源基地,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扭转“一煤独大”局面;同时数智赋能传统产业,煤矿智能化率超90%,丁集矿建成集中管控平台、硐室无人值守率100%,顾桥矿建成安徽首个5G井下专网,安全生产达标率99.95%,入选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并建设煤系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以“诊断—改造—示范”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实现新兴产业突破与传统产业蝶变并行。
今年以来,凤台县签约先进制造业项目50个、拟投220亿元,华大金科、诺斯曼水面光伏漂浮系统等42个项目落地,国晟5GWN型硅片切片、5GW高效异质结电池等12个项目加快建设,泰来电机、2GW高效异质结组件等7个项目建成运营,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92亿元;实施25个“智改数转”重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40.2亿元、增长118%;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户、省级绿色智能工厂6户,5个煤系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投产;中环低碳、坤泰车辆等“亩产领跑者”带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增长55.3%、1131%,先进光伏和高效组件产能、产值位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