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引领产业兴生态美

——安徽理工大学驻新华村工作队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王诗尧

版次:A01  2025年09月30日

在淮南高新区,毗邻安徽理工大学的新华村,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蝶变。

新华村位于城乡接合部,在安徽理工大学选派的第九批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依托区位及各类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党建“牛鼻子”,做强产业“硬支撑”,绘就生态“高颜值”,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之路,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

党建共建凝聚合力,组织优势化为发展胜势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第九批驻村工作队到任后,深入实施党建共建“传送带”工程,有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

到村后,工作队积极推动新华村党支部与田家庵区人民法院、高新区投资控股集团、安徽理工大学下属多个学院、重点企业等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构建起“村、校、政、企”四方联动的党建新格局。自2024年7月以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8场,有效提升了村党员的先锋意识和能力素养;联合共建的4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成为锤炼党性、服务群众、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

工作队注重发挥政校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协调引进了省、市农科院的技术员常驻指导,推广瓜菜新品种选育与集约化育苗等技术,试种的“徽乡1号”草莓、“淮甜1号”甜瓜等以优质口感迅速打开市场,帮助村民大幅增收。促成安徽理工大学多个学院的科研力量与村内企业对接,合作研发3套实用小型农用设备,一项缓释肥培育技术专利成功实现转化。

精准帮扶源于深入调研。工作队党员干部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通过“四访四问”工作法,摸清村情民意。围绕人居环境痛点,积极争取资金推进“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创新实行“党员网格员”和“村民管理员”分段负责制,将池塘、道路、绿化带等公共设施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转变。

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多元业态夯实振兴根基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工作队与村“两委”聚焦联农带农和利益共享,整合资源要素,着力培育现代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文旅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安新菜园”党建引领乡村小菜园项目,整合村部周边20多亩抛荒地资源,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创新采用“托管+自种”模式,划定200个单元对外租赁,吸引周边单位和市民认租,体验农耕乐趣。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年均8-10万元的稳定收入,更通过创建“菜友交流群”,发布一系列有偿农事服务,带动近20位脱贫户参与管护,户均年增收3000元。这个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小菜园项目,已成功输出模式,在三和镇7个村推广,成为镇域产业振兴的样板。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工作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力村党支部书记领办的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和订单农业。3000平方米的温控科技大棚、200亩草莓种植基地生产的优质果蔬,从高校食堂到商超市场,供不应求。2024年公司实现种植业收入约110万元,农产品加工收入约50万元。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举办农耕体验、采摘活动,单日最高接待超千人,衍生消费可观。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华村现代种植业、休闲农业、文旅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初现效益,造血功能持续增强,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90万元,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

生态宜居赋能发展,美丽家园涵养幸福生活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坚持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价值。

持续投入开展“三清三拆”专项行动,巧妙实施“五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禽园、小游园)微改造,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间打造“三色菜园”“五彩花园”,既美化庭院又产生经济效益,仅“春菜经济”就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方资金67万元,对千余米村道进行亮化、硬化、美化,清淤治理沟塘河渠,昔日泥泞路变身彩虹步道。2025年上半年,联合到村投资的两家企业投入80万元,提升打造2个露营地、1个乡村小游园,为市民休闲提供新去处,也为乡村增添了人气与活力。

为推动从“点上美”到“全域美”的升级,目前,工作队正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谋划整合新华村与周边横塘、王圩等村的生态资源,完善“村村联动”机制,共同打造“3公里环安徽理工大学乡村生态旅游带”,将分散的现代种植园、家庭农场、农家乐、露营地等串珠成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