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难
敦煌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宝库,承载着千年的艺术与历史。邢耀龙著、赵喻非等绘的《看得见的敦煌》(全三册),以童趣为舟,载着小读者穿梭于敦煌的奇妙世界。用趣味故事串联起壁画、美食、颜料等文化元素,让敦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变成孩子们触手可及、能玩能探的鲜活天地,在童真视角里,重新点亮敦煌艺术的魅力灯火。
在这套书中,作者没有板起脸讲历史,而是用故事当引子,把敦煌文化拆解成一个个好玩的“探秘关卡”。比如讲敦煌壁画,不是罗列艺术特点,而是让小主人公跟着壁画里的人物“穿越”,在修复壁画的过程中,发现线条里藏着的舞蹈秘密、色彩中裹着的神话故事。孩子们读着故事,像玩寻宝游戏,从壁画的褶皱里“挖”出反弹琵琶的舞姿有多曼妙,从颜料的痕迹中“摸”到千年色彩如何留存,敦煌艺术的知识,就这样顺着故事的溪流,流进孩子心里。
书中对敦煌元素的呈现,既忠实于文化本真,又充满童真创意。画敦煌美食时,把传统饮食和壁画里的宴饮场景结合,让小读者看见古人如何用美食庆祝,还能跟着故事里的小厨师,试着用敦煌的食材“复刻”古代佳肴。讲颜料知识,不是搬来化学公式,而是让颜料“开口说话”,讲讲自己从矿石到壁画的“旅行”,赭石怎么在沙漠里被发现,青金石如何漂洋过海来到敦煌。这种处理,让冰冷的文化知识有了温度和性格,像一个个会讲故事的小伙伴,陪着孩子逛敦煌。
绘画是这套书的灵魂亮点,赵喻非、杨莉芊、姜楠三位画师的创作,精准拿捏“敦煌神韵与童真审美”的平衡。画飞天时,保留敦煌壁画里衣带飘举的仙气,却给飞天添上灵动的眼神、俏皮的表情,让神话人物从“庙堂神像”变成孩子眼中会嬉闹的伙伴;绘敦煌色彩,既还原壁画历经千年的厚重质感,又调亮色调,用符合儿童视觉感知的鲜亮与柔和,让莫高窟的斑斓在书页上“活”过来。孩子翻开书,金灿灿的佛塔、绿油油的戈壁、五彩壁画扑面而来,视觉冲击瞬间勾住探索欲,仿佛真站在洞窟前,被绚丽造型吸引,忍不住伸手触摸、追问背后故事。
画师们对细节的雕琢,藏着让敦煌文化“落地”的巧思。画壁画修复场景,能看见老匠人手上的皱纹、小徒弟鼻尖的汗珠,让“传承”有了可触摸的温度;绘敦煌市集,摊位上的美食冒着热气,行人衣摆沾着沙尘,把千年敦煌的烟火气,揉进孩子能理解的生活场景。这些细节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用画笔搭建起“孩子与敦煌”的共情桥,让遥远的文化,变成眼前可感的生动画面。
更难得的是,这套书在趣味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通过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孩子们看到敦煌文化如何代代相传:老匠人教小徒弟修复壁画,古代的画工把神话画进墙壁,现代的孩子又从故事里接过文化的接力棒。这种传承不是生硬的“教育”,而是让孩子在玩闹、探索中,自然而然地觉得“敦煌文化好玩又重要”,等他们长大,或许也会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就像书里那些守护敦煌的角色一样。
读这套书时,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他们懂孩子的好奇心,也懂敦煌文化的分量。没有把文化变成枯燥的知识点灌输,而是编织成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冒险故事,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探索”中领略敦煌的魅力。当孩子跟着故事里的角色,解开壁画的秘密、做出敦煌美食、了解颜料的来历,他们对敦煌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听说过”,而是变成“体验过”“探索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看得见的敦煌》就像一座小小的桥梁,一头连着古老的敦煌文化,一头连着孩子的童真世界。它用故事当桥墩,用绘画当桥面,让孩子们轻松地走到敦煌文化的彼岸,去触摸、去感受、去热爱。在文化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今天,这套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让文化变得有趣,让孩子主动靠近,让敦煌的艺术魅力,在童真的滋养下,绽放出新的光彩。当孩子们合上书本,或许会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讲起敦煌的故事,那一刻,敦煌文化的传承,就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