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远方,即是回归自我

——读《去远方:拥抱爱,拥抱光》

版次:03  2025年09月28日

萧 左

闻涓的《去远方:拥抱爱,拥抱光》初看是一本旅行随笔,记录了她十年间行走于丽江、曼谷、香格里拉、京都等地的经历。但深入阅读后会发现,这本书远超旅行笔记的范畴,它是一位当代女性在时代起伏中用十年时间行走六个国度、十个地域探索生命美学的心灵独白。

作者在书中未提及任何社会身份,只是纯粹地展现一位女性面对世界的内心成长。这种“去标签化”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触碰到一个灵魂的真实跃升和蜕变。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拥抱爱”与“拥抱光”两部分。上篇“拥抱爱”通过丽江、曼谷、拜县、吴哥、香格里拉的故事,展现旅途中邂逅的爱与温暖。在丽江,作者遇见了英国旅行者Sunil,他提出的“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要去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一问题,成为二十多岁作者最初的灵魂拷问。这些“故事性的遇见”并非猎奇,而是作者打开心扉、感知世界柔软的钥匙。

下篇则转向更深层的精神探索,京都禅寺的禅意、不丹廷布的遇见、西藏纳木错的平静,都成为她审视自我的镜子。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旅行意义”的独特诠释。她不止一次强调:“去远方,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这句话揭示了全书的核心,所有的出走,最终都是为了带着更开阔的视野回归生活。在泰国旅行时,她反思:“到底,哪一个你才是你更想去成为的自己?”这个问题,或许每个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的人都曾问过自己。本质上,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浩大的旅行,由许多不同阶段的小旅行构成。当我们拥有深入当下的能力,我们便拥有了紧紧拥抱自己的能力。

闻涓的文字兼具诗性与哲思,她写纳木错湖水的“冰封般的平静铺满内心”,描述在川西深山“感受生命的辽阔”。但这些美丽文字背后,是锐利的生命洞察。她认为旅行是修行,“离开熟悉的环境,是为了打破惯性,在陌生中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书中蕴含的女性视角尤为动人。闻涓说道:“我希望女性可以超越种种既定的角色,即便在厨房的烟火、孩子的牵绊、家庭柴米油盐等等的各种琐碎与尘埃中,我们依旧能够拥有自我独特的精神天地。”这种观点不是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而是通过活出自我生命的强度与张力来自然呈现。作者欣赏柏瑞尔·玛卡姆那样的女性,在一百年前,她就以狩猎、驯马、飞行的实际行动,活出了女性的独立与自由。闻涓也是如此,她没有大声疾呼女性主义,却通过自己的行走和思考,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内在力量。

作为读者,我跟随她的脚步,不仅看到了世界的辽阔,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通过行走实现精神觉醒。她从二十多岁的迷惘,到三十多岁的通透,完整呈现了一位都市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改变。她鼓励读者:“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唯有足够珍惜”,而这珍惜来自于“对每一个当下的深度觉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但真正的远方不在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而在于我们能否在平凡日常中,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探索。这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深入当下的体验,拥抱身边的爱,活成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