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记者 王 峰 通讯员 王 凯 殷安之
近日,2025年合肥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庐阳区召开。200余家智能传感器领域企业齐聚一堂。记者在现场获悉,预计到“十五五”末,合肥国际传感智造港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入驻传感器及相关企业300家以上。2035年,力争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传感器千亿产业集群。
新落地项目50个,覆盖材料等全产业链
智能传感器,如同“工业互联网的神经末梢”“人工智能的感知器官”,让万物有了“眼睛”“耳朵”“鼻子”,悄然重塑产业形态,成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战场。
大会现场,庐阳区与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协议,将在共建实验室、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度协作,树立产学研融合新标杆。
庐阳区与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曦合超导科技有限公司集中签约。
“合肥,尤其是庐阳区的产业生态优越、发展动能强劲,相信企业来到这里能有一番作为。”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朱佳骐表示。
目前,庐阳区已集聚中科热仪、中科太赫兹等产业链企业200余家,培育出一批竞争力突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与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新落地传感器及相关项目50个,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生态。该区出台了支持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联动29支区属基金,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传感器、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发展。
力争建成“全产业链”千亿产业集群
传感器,这个看似微小的器件,正撬动一个巨大市场。会上发布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年度全景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增速11.4%,2027年有望逼近5800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潜能。
从全国传感器产业集群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几乎占据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半壁江山,正迎来新一轮机遇。
当前,庐阳区正勾勒“1346”发展体系,打造1个“智能传感器+”千亿产业集群;聚焦光电与仪器仪表、软件与信息技术、新能源3个产业方向;搭建创新孵化、公共技术、政企协作、科研服务4个产业服务平台;实现创新科研、人才保障、基金支持、政策扶持、空间载体、专业服务6大要素保障。
预计到“十五五”末,合肥国际传感智造港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入驻传感器及相关企业300家以上。力争到2035年,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传感器千亿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