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常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此带来的研发动力不足,造成企业难以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对此,合肥作为科创名城、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一直在探索实践,寻找破解之法。
今年5月,合肥进一步改革科技攻关项目投入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一款叫作“研发专项贷”的科技金融产品。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研发专项贷”推出4个多月以来,给合肥企业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带来“三个变化”。
变化一
企业研发项目成主导
申请银行贷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筹措资金较为常见的途径之一。然而,融资难常常让企业望而却步。合肥高维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海燕直言,他们企业专攻新型数据安全技术,属于轻资产运营,很难拿出银行贷款需要的抵押物。
杨海燕所说的难只是其中之一。从现实情况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有科技型、中小型两个特点,从银行申请贷款时,常常还会遇到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较低等种种障碍。
对此,市科技局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企业研发项目切入,推出“研发专项贷”。该局有关负责人说,传统科创金融产品侧重于将企业信用评级、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作为授信评价的重要依据,而“研发专项贷”侧重于将企业研发项目质量作为授信评价的重要依据。
项目质量高不高,不是一方说了算。市科技局采取“技术专家+财务专家+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组团方式研判项目,将项目预期成效、社会资本投入情况等作为研判立项的重要因素,根据项目实际资金需求进行额度授信。
这也决定了“研发专项贷”的另一个特点。该负责人表示,改革前,银行贷款资金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及产品研发等投入。改革后,银行贷款资金根据研发进度放款,专项用于企业项目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活动。
“专款专用更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杨海燕说,他们申请的260万元专项贷,不到三个月就迅速到账,有力保障了项目研发进度。
变化二
财政资金“百倍放大”
有为政府在推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拿合肥实施的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来说,政府财政支持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但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4年,东晟环保科技集团(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聚焦退役新能源动力电池再生利用,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废水、电解质等有害物质“零排放”。
该企业技术负责人胡香告诉记者,今年项目正式立项,榜单资金共650万元,合肥市政府补贴了200万元。作为发榜方,他们需要自筹400多万元,提供给揭榜单位开展研发工作。
“政府财政补贴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压力,但是自筹部分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该企业财务总监陈维霞坦言,如果仅靠自身经营资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研发信心,束缚创新的手脚。
“研发专项贷”的落地,回应了企业呼声。传统科技项目立项支持方式主要是“财政拨款”,“研发专项贷”在此基础上,针对研发项目自筹资金,给予市场最高的50%贴息支持,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这一改变实现了财政资金的百倍放大效应。”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研发专项贷”第一批评审立项11家企业,均已进入审批放款环节,已经放款570万元,预计总放款5500万元;今年第二批“研发专项贷”有27个项目申报,申请贷款4.6亿元,正在走尽调和组团研判流程。
变化三
打破藩篱实现共赢
一笔贷款,既可以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也能让科研人员把更多心思放在技术攻关上。胡香感慨:“过去我们总担心回款慢、资金断档,现在政府、银行和企业形成合力,让我们更有信心稳步推进项目。”
正如企业所感,“研发专项贷”科技金融产品的机制,实现了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共赢:政府端实现了财政资金撬动放大效应,企业端体现了真出资金解决企业真问题,银行端因政府增信解决“不敢贷”问题。
“研发专项贷”进一步扩大了传统金融产品的支持范围。除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八类标签科技型企业外,还将处于天使轮、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各级政府基金投资或拟投资科创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科创企业,高能级平台孵化的企业纳入支持范围。
“我们更看重的是研发项目本身的质量,目的是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希望更多有‘硬科技’的企业前来申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研发专项贷”重点支持科技属性强但融资难度大的企业,重点投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据悉,首批支持项目中有2个项目预期成果可达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