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数字革命到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凭借优秀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帮助人们完成了各类复杂的工作,真正实现了科技造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对社科知识的生动呈现、广泛传播和深度互动也拥有出色的表现,呈现多维赋能的特点,使其传播范围更广、实效更强、效果更好。
人工智能将以多维度传播优势重构社科知识普及场景
就目前AI技术而言,社科知识普及传播领域包含了算法优化、海量数据处理、多元场景适配等三个维度的优势。其一是效率优化,在算法优化技术的加持下,书籍、讲座、知识宣传片等传统的社科知识普及方式逐步被新媒体科普短片所取代。只需一部手机,在浏览器、短视频软件甚至是购物软件上,输入一个问题,就能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让知识的传播从被动变为了主动。长则1分钟,短则10秒的科普类趣味短视频,则以更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知识获取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其二精准投送,人工智能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可以完成对海量受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从专业角度给予社科知识个性化投放,使受众以更简单易得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摄取。其三成本降低,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获取难度相当大,两者的链接受限于空间、时间、金钱等多方面,而如今,利用人工智能,社科工作者们可以将最新的知识投放在互联网平台之上,受众也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双方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完成知识传播和获取的目标,社科知识普及的结构被重新解构和搭建。例如今年5月,广西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就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社科工作集市活动,在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展示AI+社科普及工作等方面就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人工智能将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
在传统观念下,大众对哲学社会工作者们的印象总是戴着厚厚的眼镜,埋头在一大堆书籍中专心研究的形象。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让哲学社科工作者们的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哲学社科工作者们将晦涩难懂的数据和研究结论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文档,并用AI生成对应的科普内容,知识的传播效率直接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哲学社科工作者们不再只是一味地将知识进行传播,而是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和问题的收集者,破除单向传播局限,人工智能帮助社科工作者和受众之间搭建互动桥梁,在线提问及时解答,双向交流让知识传播更有人情味;利用人工智能,哲学社科工作者们让古老的文化焕发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继承。不仅仅是新知识,还有传统历史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帮助下,那些尘封的历史展现了生机,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通过AI技术让镌刻在石壁上的敦煌壁画人物“飞天”,唐代的五彩人俑“说话”,古丝绸之路的演变被立体演绎,这些都是社科工作者们努力的结果,将为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复兴起到更多帮助。例如,淮南市社科联今年在组织参加全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时,专题拍摄的武王墩考古日记:《楚王的旅行好物》就利用AI技术生成了两千多年前的场景,在全省获奖,被省社科联推荐参加今年在江苏举办的全国比赛。
人工智能将拓展社会科学知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知识研究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存在着成果多但大众接纳度低的错位现象,还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研究的方向和大众想要获取的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沟壑”,人工智能恰恰就是填平沟壑的“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出现后,社科工作者们的研究方向更“接地气”,更具实用性,注重研究大众想知道的、传播大众所感兴趣的,都归功于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能力。在单一学科知识的研究上,人工智能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细致的方向,例如在历史研究上,大量的传统文献需要梳理和解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重构历史事件图谱,而且还能挖掘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历史事件,从而让历史研究更为完整和有关联性。在学科融合方面,人工智能则实现了帮助研究者们发掘知识共性,找出学科关联,从而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将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就能分析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就业,增加收入。人工智能拓展了社科知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让社科工作者们有了新的前进的方向。
人工智能将让大众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成为“终身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同样,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也应该是伴随一个人成长的事情。人工智能正在帮助哲学社科工作者们搭建一个适合大众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科知识服务体系,让社科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校园或职场,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学生时代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完成知识的巩固与积累,真正做到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职场阶段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3-5分钟的短视频成为进步的阶梯,专家精讲成为提升的途径。退休之后依然可以通过语音交互、老人模式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学习感兴趣的社科知识和新闻热点,与时代接轨,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更多共同语言。例如,近期湖北省社科联推出的数字社科讲解员“龙羽”,一亮相以接地气的解说风格在短视频圈内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这正是“AI+社科”(社科AI模型及其应用服务项目)创新应用和普及的新成果。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六项重点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研究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与观察维度。文件还强调,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影响与作用机制,探索构建智能向善的理论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随着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AI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不仅正在重构社科知识的普及方式,也在深刻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它不仅拓展了社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促使社科知识的学习逐步走向“终身化”。借助AI技术,社科知识的传播效率将显著提升,使社会科学知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深度与人文价值。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社科知识的普及方式和方法将迎来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突破,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