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寿县北郊的文化名山八公山因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在此修道炼丹、编纂了百科全书式的煌煌巨著《淮南子》和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而驰名中外。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这座名山也多有题咏。特别是位于八公山主峰东侧凤凰山下的珍珠泉,更是八公山中最引人入胜的胜景,它以泉似珍珠而得名,是“寿阳八景”之一,又因在泉边大声喊叫出水越多、水花绽放而称为“咄泉”,名列全国十大名泉之一,遐迩闻名。而历代迁客骚人对珍珠泉的题字撰联,又为名泉增添了独特的光辉和荣耀。
珍珠泉又名“咄泉”“响泉”“喊泉”。明嘉靖《寿州志》载此泉:“每闻人声,则泉水涌,小叫小涌,若咄之,泉弥甚,因名咄泉。”珍珠泉随声涌甚,当求地质学家解释原理。但阳光下的一池清泉,面对游人的喊叫,泉水随气上浮,化成气泡,一串串似珍珠在水面破碎,发出咄咄的轻微音响,这确是令人叹为观止。
珍珠泉的风光之美,早在1600多年前出现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淝水又西径寿春县城城北,右合北溪,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湫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文中所说的“北溪”,即今之清水涧;所说的“泉源”,即珍珠泉源。清人吴育《珍珠泉记》:“其水澄澈,不容垢污,沉埃聚沫,或旋焉,淡之不得泊,味清冽刻削,不能久饮,彼其出于石罅,性因然也。而造豆腐,其者资焉,色白而质良,风味尤胜。”今天人们用该泉之水酿造八公山豆腐或沏茶,都是绝佳的选择。
如今,珍珠泉已被辟为单独景区,亭阁参差,假山幽立,花木扶风,清泉鸣环,令人流连。珍珠泉旁所立“珍珠泉”三个楷书大字石碑,字系清同治八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所书。
明代御史杨瞻曾赋诗赞美珍珠泉,称其“清清灵脉发,闪闪瑞光浮。尘垢难污洁,珍珠不断头。寒潭浸月晓,素练逼清秋;濯却吾心污,方知是胜游。”
明人王蓥的诗《珍珠泉》,侧重写珍珠泉的泉景风光:“山拥淮淝合,泉当日夜浮。珍珠留水面,云影渡矶头。涧邃千寻雪,崖阴五月秋。漫传金谷令,拟赋玉川游。”
诗人李宁有诗云:“爱此山泉胜,明珠水面浮;就中窥地脉,何处问源头。混混流通海,清清冷浸秋;他年成故事,秉烛夜同游。”
而另一位明人刘永准的诗《珍珠泉》,则侧重感怀伤事:“衰柳残蒲郭外田,西风晴日景堪怜。香浮雀舌庐山茗,甘涌珍珠淝岸泉。黄歇豪华尘土外,谢玄事业水云边。寿春太守刘伶侣,长啸高峰一惨然。”
作为一处人文底蕴丰富的名胜,历代前贤和名士题写的楹联更为珍珠泉增添了光辉。
明代:
凤台县文士赵炯然有联:
崇家满斟山前撒;
鲛客盈盘雨样倾。
知州杨复有联:
几曲清波飞槛外;
一泓碧玉落尊前。
凤台县文士张晓联:
石泉清澈泻云窦;
珠颗晶莹浮玉渊。
清代:
督学景其濬联:
桂树丛生,好向山阿招隐士;
漩源圆折,愿为霖雨到人间。
寿州人孙家鼐联:
青山笑我头已白;
泉水照人心自清。
诗人黄景仁有楹联二副:
仙源何处觅,自西汉而返,谁更入山问道;
清泉知我渴,倘东坡到此,也应扫石题诗。
未知明年在何处;且为名山作主人。
督学徐郙联:
曾经过客题诗,江左风流怀往日;
可有小山招隐,淮南内外续奇书。
定远县北炉桥人方浚师(官至广东肇罗道、直隶永定河道按察使)有联:
卅年治水竟难归,看丛桂依然,霜雪盈头怜我老;
一勺贪泉差免污,试烹茶坐此,薏珠到眼有人知。
知州蒋绶联:
逢人都说斯泉好;
愧我无知此水清。
邑人李少山联:
逝者如斯夫,牟尼一串;
人生行乐耳,心迹双清。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县长高瞻有联云:
“珠泉尽洗贪污气;淮域长流正义风。”
此联是珍珠泉对联中既有写实又借物寓人、有教育警示的联语,彰显了启迪醒世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