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丰”景 溢欢歌

——热烈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版次:04  2025年09月23日

从丰收图景到振兴新篇,在共庆第八个农民丰收节的喜悦氛围中,淮南市紧扣“乡村全面振兴”主线,落实中央及省市“三农”部署,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推进乡村振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画卷正在淮南大地徐徐展开。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粮丰田优智兴 新农迈向新程

丰收在即,喜讯频传。我市围绕粮食安全保供核心责任,通过提升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智慧农业等多重举措,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向好。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夏粮增量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五良两优”工程,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数据显示,全市夏粮播种面积达325.48万亩,较上年增加1.74万亩;单产382.18公斤/亩,增加0.18公斤;总产124.39万吨,增加0.72万吨,增量位居全省首位。

当前,我市472.81万亩在地秋粮作物长势良好,苗情优于上年同期,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耕地质量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68.03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3.6%。通过聚焦“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大建设内容,有效解决了耕地零星化、碎片化问题。据统计,建成后项目区有效种植面积平均增加2%-6%。

智慧农业赋能高效生产,数字场景覆盖多领域

我市智慧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198个,数字农业工厂18个,覆盖设施农业、养殖、大田种植等多个领域。其中,毛集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番茄每平方米产量达25公斤,亩均增收超万元;凤台县绿港智慧农业园采用无土栽培、智能补光技术,年产番茄150万斤,产品实现全程可追溯并销往全国。

和美乡村建设:

人居环境蝶变 村容焕新图景

草木蔓发,乡村日新。“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在厕所革命、村容改善、示范创建中精准发力,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示范创建领航,和美蓝图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5个、省级中心村423个,打造美丽宜居自然村1644个。

为确保建设质量,我市出台《淮南市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导则》,并委托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编制整体规划方案,从市级层面统筹“抓点、连线、扩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科学有序开展。凭借扎实的建设成效,寿县、凤台县连续3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厕所革命破题,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3994户;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凤台县、寿县、谢家集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先后获批“省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提升县”,凤台县农村厕所革命范例入选省厅典型模式。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改厕满意度抽查中,我市位居全省第三。

村容整治焕颜,共治共享激活动能

我市以“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推行“文明积分”等举措,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共享格局。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巩固提升督导等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改善。其中,八公山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烹“绿”作食飨客 美味香飘四海

淮南,正以绿色为笔、产业为纸,在新时代的发展画卷上,勾勒出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生机。从传统风味的创新蝶变,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升级,这座城市正让“绿色味道”飘向更远的地方。

风味焕新:老味道酿出千亿新赛道

我市以“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制品”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让“老味道”酿出千亿产业新赛道。

淮南牛肉汤,作为城市美食的名片,从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到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全市围绕牛肉汤产业,构建了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制定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激发了产业活力。

八公山豆制品同样大放异彩。依托当地优质大豆资源和千年豆腐制作工艺,八公山豆制品产业不断创新升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品质粮食、畜禽肉类、优质乳品、特色果蔬、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政企协同:政策搭台,科技为产业“提鲜”

我市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淮南市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的发布,从园区建设、企业提质增效、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同时,积极搭建企业与银行常态化对接桥梁,帮助企业申报政策性金融贷款,解决资金难题,让绿色食品产业有了“稳增长”的底气。

在科研赋能方面,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共建淮南乡村特色产业研究院、大豆产业研究中心,聚焦产业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开展研发,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生产线的“硬实力”。

推动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先后实施皖北大豆、沿淮糯稻国家特色集群项目,启动八公山区八公山镇、谢家集区杨公镇产业国家强镇项目,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汇聚。

平台赋能:园区聚势,市场拓路通天下

走进淮南,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寿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八公山区绿色产业发展园、毛集实验区绿色食品产业园等相继建成,“一区三园多基地”食品产业空间布局正在形成,累计积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其中全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1家。

为拓展市场,我市积极搭建各类推介平台,举办乡村振兴秋分节气发布会、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淮畔良品”进沪发布会等活动,展示淮南绿色食品的魅力。

如今,淮南绿色食品产业成绩斐然。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以绿色为底色,向着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聚力集体动能 激活“一池春水”

从田畴沃野到产业园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2024年的淮南大地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正以蓬勃之势拔节生长。57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占比达71.32%,391个村收益突破50万元、占比48.8%——一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我市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强村富民路径的生动实践。

模式创新:强村公司蹚出共富新路径

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核心,淮南坚持市场化经营导向,探索乡镇牵头组建“强村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各村分散资产、资金、资源,推动资产整合集约化、资金使用多元化、项目运营专业化、风险防控制度化,让村级集体经济告别“小散弱”,走向“规模化”。

截至目前,全市已试点成立20家强村富民公司,这些公司立足乡镇产业特色,不仅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更实现“强村”与“富民”同频共振。

试点探索:生态粮仓开辟增收新空间

依托农村集体组织优势,我市创新开展集体经济增收项目试点。在望峰岗镇,我市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以集体托管的农户承包地经营权为基础,打造“宜鱼则鱼、宜菜则菜、宜稻则稻”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粮仓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1000亩沉陷区水面,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160万元。目前,这一“变废为宝”的增收模式已开始在各县区逐步推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振兴衔接 民生保障升级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核心目标,以精准举措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交出了一份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兼具的答卷。

精准监测:织密防返贫“保障网”

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返贫监测体系。全市选聘10779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排查;推广“一码申报”,强化省市推送预警信息核查。形成“农户申报、入户排查、预警核查”三线并行的监测模式。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978户18902人,措施落实率达100%,户均落实帮扶措施7.09条,用“精准化”筑牢防返贫的第一道防线。

增收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将产业与就业作为稳定增收的“双支柱”,持续释放衔接资金与政策红利。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3.3亿元,建成产业项目1279个,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在就业帮扶上,通过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推动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6.4万人,实现“就业一人、增收一户”。

多元协同:凝聚帮扶“合力团”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企业+单位”多元协同的帮扶格局。引导739家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帮扶项目983个,累计到位资金21.7亿元,以企业力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全市537家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或协调实施项目950个,投入资金6405.7万元,帮助引进外部资金51911.6万元,开展消费帮扶金额超5300万元,让帮扶资源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

民生兜底:筑牢幸福生活“压舱石”

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以“长效化”举措巩固脱贫成果。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69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6600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完成6.1万户脱贫户住房安全动态核查与信息录入,让群众住得安心;实现15万名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全面落实5类人员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市行政村通自来水率达100%,让民生福祉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本版文字由苏建星 温华宝 陈 磊 陈 永 熊文田 贾运良 曹苗苗 刘晓庆 王从军 陈 帅 申一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