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大通区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重要抓手,创新探索“立体化布局、多元化融合、常态化浸润”的普法新路径。通过构建“区级统筹、乡镇示范、村居落地”的三级阵地网络,全区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园区,58个村(社区)实现普法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明白人”公示全覆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
加强阵地建设,构建立体传播格局。该区秉持“便民性、实用性、多样性”原则,纵向打通区乡村三级普法通道,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传播网络。乡镇层面将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文化景观,建成集休闲普法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园;村级层面严格落实“三个一”标准(一个宣传栏、一个法治图书角、一支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案例图解+法条解读+互动答疑”的立体宣传模式,培育出“乡镇有精品、村居有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矩阵,切实打通法治宣传“神经末梢”。
拓宽阵地维度,协同发力共建矩阵。该区创新构建“司法+行政+社会”联动机制,区政府、区人民法院和区农水局以蔡城塘司法生态修复基地为核心,打造集生态司法、法治宣传、警示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普法平台。区人民法院联合区农水局开展“守护绿水青山”专项行动,通过巡回审判、生态修复示范等举措强化环境普法实效。同步建成知识产权法治教育基地,邀请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群体进行参观,并深入大通工业园区、上窑工业园区开展“送法进企业”专题活动20余场,覆盖工业园区企业50余家,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群众共治参与,涵养法治润物无声。该区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普法模式,村居电子屏每日滚动播放普法短视频,法治图书角定期更新热点案例,使法治阵地成为群众“打卡”新地标。创新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培育“窑和”巾帼调解室、“五老说事团”等特色品牌,形成“品牌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常态化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暑期“普法托管班”等互动活动,通过“以案说法+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推动群众从“被动学法”向“主动用法”转变,让法治信仰悄然融入群众生活日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