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动党员群体如散落的星火,如何确保流动党员流动而不流失,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大通区聚焦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织密织牢信息采集、日常管理、作用发挥“三张网”,着力破解流动党员“找不到、管不好、用不上”的难题,推动流动党员从“被动接收管理”向“主动融入作为”转变,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有学更有为。
织密信息网,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该区针对流动党员分布散、动态性强的特点,构建“全域摸排—动态跟踪—精准纳入管理”闭环体系,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排查机制,依托全国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和对企业园区、旅居楼宇等重点区域“拉网式”排查,精准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入时间、居住地点、职业信息等,实行“一人一档”登记,做到“六个清楚”。全区在商圈、社区共设立6个流动党员报到点,创新“红旅驿站”登记模式,在民宿酒店、景区等场所设置流动党员登记窗口,通过发布《流动党员责任清单》,引导流动党员主动报到登记。建立流动党员线上档案,实行网格员包保联系制度,把流动党员纳入党建网格管理,党建网格员“每月一摸排,每季度一跟踪”,以上门走访、电话、线上等方式保持联系,今年以来,全区新纳入管理流动党员50余名。
织密管理网,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该区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大通先锋等载体,常态化推送政策法规、党务党建新闻、村级公示事项等内容,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参与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充分利用流动党员春节返乡的有利时机,督促返乡流动党员自觉向当地的党组织报到登记,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以来,共组织教育学习8次,流动党员参与68人次。同时,区分流动党员工作类别,根据行业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式内容,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让流动党员“学有所思、行有所效”。
织密服务网,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该区搭建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将流动党员凝聚起来,引导流动党员从“隐形党员”变为“先锋旗帜”。区委组织部联合区人社、工会、妇联、司法等部门,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困难帮扶等服务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打好“政策”“乡情”“资源”三张牌,利用流动党员座谈会、返乡创业交流会、“流动党员话家乡”等活动,鼓励在外创业的青年企业家、科技人才、致富能手回乡创业,把先进经验、技术、资金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流动”红色力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引导流动党员结合自身职业优势和技能特长,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安全巡查、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60余次,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