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守初心 甘于奉献显担当

——记淮南第二中学教师王士胜

版次:02  2025年09月16日

本报记者 廖凌云

在淮南二中的校园里,每当晨光熹微或星辉满天的时刻,总有一个身影默默穿梭于教学楼之间,他是学生口中亲切的“老王”,是同事心中敬重的“王老师”,更是教育战线上一名坚守了三十五年的老兵。他叫王士胜,自1990年踏上讲台以来,这位英语教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深耕教学,以专业铸就辉煌

“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事业,但根基永远在对教材的深耕、对学情的洞察里。”这是王士胜老师常说的话,也是他三十五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视教材为“源头活水”,每节课前必逐字逐句研读,梳理知识脉络,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他更是高考研究的“活字典”,近十年真题烂熟于心,命题规律、考点分布、题型变化如数家珍。

他的课堂,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视野的广度,更不乏情感的温度。学生们说:“老王的课从来不会枯燥,他总能用一个笑话、一个故事把复杂的语法讲得明明白白。”毕业多年的学生提起他仍感慨:“有老王在,英语这门是妥了!”

扎实的教学功底结出累累硕果。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级成绩斐然,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荣誉面前,他却总是推让:“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我不过是做了教师该做的事。”谦逊背后,是一名老教师对教育最质朴的信仰。

以爱育人,用真情点亮心灵

“教书先育人,成才先成人。”这是王士胜老师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担任班主任二十余年,他不仅是严师,更是学生心中的“暖心老王”。

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至深夜,那是他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他的抽屉里常年备着碘伏和创可贴,那是他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考试前他总会逐个与学生谈心,缓解他们的焦虑;课堂上哪个学生情绪低落,他一眼就能看出,课后定会悄悄找去聊天。

2022届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成绩骤降。王老师没有批评,而是每天陪他在办公室分析错题、倾听心事,并主动联系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帮学生解开心结。在辅导过程中,王老师更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鼓励他参加竞赛。最终,该生获安徽省奥数一等奖,考入重点大学。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王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要你愿意用心浇灌,他们终会开花结果。”

甘为人梯,以奉献传承薪火

作为英语备课组组长,王士胜老师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长期承担学校“青蓝工程”任务,将培养青年教师视为己任。

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时,常因备课抓不住重点、课堂管理缺乏经验而焦虑。王老师便手把手带教:备课阶段,他会和青年教师逐页研读教材,一起梳理知识框架、设计教学环节,甚至示范如何将高考考点自然融入课堂;听完青年教师的课后,他会拿着听课笔记细致点评——小到某个语法点的讲解方式,大到课堂节奏的把控,都给出具体改进建议。有位年轻教师准备市级公开课,王老师连续几周陪他磨课,从课件里的例句选择,到课堂互动的提问设计,反复调整十余次以助力其成长。在他的悉心培育下,英语教研组屡创佳绩:多位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学骨干,在市级、省级教学竞赛中频频获奖;英语学科高考成绩也常年位居淮南市前列,真正以“传帮带”的奉献,让教育薪火代代相传。

三十五载春秋,青丝渐染霜华,不变的是王士胜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他每天早早到校,总是很晚才离校,校园里的香樟树见证了他无数个默默耕耘的日夜。

教育于他,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教师于他,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塑心育人。他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