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明白纸”量身定制 政策“颗粒化”精准直达

——我市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助力企业梯次成长

版次:01  2025年09月16日

本报通讯员 李 义 本报记者 周 玲

今年以来,我市以“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活动”为抓手,通过政策“颗粒化”拆解、量身定制“政策明白纸”、建立要素保障延续服务机制等举措,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助力企业梯次成长、高质量发展。一批像国纳高新、崇盛光电、华铁高新这样的企业,正在政策服务的“精准滴灌”中焕发更大活力。

一企一策“明白纸”,让政策不再“躺在纸上”

“过去政策文件厚厚一沓,我们看得头大,也不知道哪些真正适合自己。”安徽崇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如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4家在业内具有广泛认可度和专业性强的服务机构,组建过硬的项目团队,免费为企业送来政策咨询服务,企业拿到的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政策汇编,而是一张张清晰明了、针对性强、操作路径明确的政策“明白纸”。

这份“明白纸”背后,是政策服务的“颗粒化”处理。今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国家、省级政策372项、市各级政策126项逐条拆解、归类、匹配,涵盖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体系认证、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诸多维度。服务机构深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现状,通过企业画像、政策匹配,“一企一策”地量身定制政策“明白纸”。只需对照“明白纸”,企业就能清晰看到自己能申报什么、怎么申报、何时申报、能获得多少支持。

“政策服务不能大而化之,要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的有效转变。”市工信局相关负责同志在启动会上就对服务机构提出明确要求,“服务机构必须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其技术路线、管理现状、发展阶段,将各类惠企政策了如指掌,为企业定制能真正做到‘一企一策’”。

从“被动申请”到“主动规划”,企业迎来“政策外脑”

在国纳高新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案例中,政策服务的价值尤为凸显。作为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国纳高新在知识产权、体系认证、项目申报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服务团队通过入企访谈、技术研讨、资料查阅等方式,全面诊断企业现状,为其量身定制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梯度培育路径。

“我们不仅告诉他们能报什么,更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走。”服务团队负责人介绍,“比如知识产权布局,我们建议他们围绕核心品牌进行多类别保护,同时启动发明专利计划,为后续申报打下基础。”

在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国纳高新重新规划商标策略,启动5—8项专利申请计划,同步推进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知识产权等体系认证,并开始规划绿色工厂和智能车间建设。“政策服务让我们找到了方向,不再是盲目申报,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身资质。”企业负责人表示。

要素保障“不断链”,延续服务“不断线”

政策服务不是“一次性”,而是伴随企业成长全过程的持续赋能。我市在推进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过程中,特别强调“要素保障延续服务”,建立服务专员机制、定期回访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政策服务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

安徽华铁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服务团队不仅帮助企业启动“专精特新”申报流程,预计可获得10万元资金支持,还指导企业申报ISO三体系认证,计划新增5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后续项目申报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从前期诊断、中期辅导到后期跟进,全程指导企业成长。”服务团队表示,“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体系认证、项目培育等方面,企业需要的是持续的支持,而不是一次性的服务”。

我市计划今年政策咨询服务覆盖企业超300家,目前已完成入企服务185户,为企业梳理匹配可申报政策条款200余项;同时,针对企业融资、人才、管理提升等实际问题需求,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企业家大讲堂”23场。一批企业正在政策服务的助推下,逐步实现从“科技型”“创新型”到“专精特新”企业“质”的跨越。

“政策服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外脑’。”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政策咨询服务工作,推动服务模式从‘普惠式’向‘精准式’升级,助力更多企业梯次成长,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