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日报记者 赵 宇 桑 宏
“反映小区绿化问题,物业推到开发商、开发商说找物业,跑了好几趟都没结果,没想到来综治中心一趟,问题就解决了!”近日,六安市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华山小区居民张洁看着小区里新补种的绿植和修剪整齐的草坪感慨道。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裕安区综治中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用“一扇门、一张网、一套机制”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
今年6月,裕安区综治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自运行起便锚定“让群众少跑腿、让服务更高效”的目标,着力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平台。在中心办公区,法院、公安、司法、住建等12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集中入驻,打破以往“部门分散、多头受理”的壁垒,构建起“一窗受理、一单通达、多部门协同”的集约化服务模式。群众只需推开这“一扇门”,向综合服务窗口说明诉求,工作人员便会根据问题类型,精准分派至对应部门,实现“群众不用跑、部门内部转”。
中心运行以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累计接待群众400余批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47件,调解成功率达71.6%;其中,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高频问题化解成效显著,183件物业纠纷、28件劳动纠纷得到妥善处理,调解协议当场履行率更是高达92%。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群众诉求得到回应、急难问题得以解决的温暖故事。
“为了这笔工钱,我连续几天睡不着觉,没想到10天就拿到了!”农民工聂某对在中心的维权经历记忆犹新。6月,聂某因包工头陈某拖欠12620元劳务款,多次协商无果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裕安区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该中心立即启动劳动纠纷快速调解机制。一方面联系包工头陈某核实欠款情况,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安抚聂某情绪,明确维权路径。经过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还款协议,中心还同步协助完成司法确认,次日法院便下达民事裁定书,为聂某的权益加上“双保险”。
同样感受到“高效服务”的还有市民鲍某。此前,鲍某的丈夫王某报名电工资格培训后,因突发疾病无法参加考试,向培训机构申请退费却遭到拒绝。“我们找培训机构沟通了好几次,对方一直以‘已开课、无法退费’为由推脱,后来听说综治中心能帮忙调解,就过来反映了。”让鲍某意外的是,中心工作人员听完诉求后,当场就拨通了培训机构负责人电话,从政策规定、合同条款两方面耐心沟通,仅用半小时便促成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培训机构当场承诺退还全部费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问题解决得这么快,真是太感谢了!”鲍某激动地说。
在高效化解纠纷的同时,该中心还借助智慧化手段,为基层治理装上“智慧大脑”。中心整合辖区内5100个“雪亮工程”探头与4000个“微天网”设备,逐步接入住宅小区的智能摄像头,对高空抛物、邻里争吵、消防隐患等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将矛盾纠纷排查在早、化解在萌芽。“以前是‘群众上门反映了才知道问题’,现在是‘系统提前预警,我们主动介入’,治理效率提升了一大截。”该中心主任周效丰介绍说。
更值得称道的是,该中心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创新深度融合,创新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让“礼让包容”的精神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7月,市民骆某因朋友石某拖欠11.2万元借款逾期未还,准备向法院起诉。在得知综治中心有调解服务后,骆某抱着“既能要回欠款,又不想破坏朋友情谊”的想法前来求助。中心调解员以“六尺巷”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回忆过往情谊,理性沟通还款方案,最终促成石某制订分期还款计划。为确保协议落实,中心协助双方通过司法确认绿色通道,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既保全了朋友情分,又有法律保障,这种调解方式太贴心了!”骆某感慨道。
如今,在裕安区,“有矛盾找综治中心”已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就是要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文化浸润,让群众的诉求有人听、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周效丰表示,中心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