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守护一方平安

本报通讯员 郭 晨 李延春 本报记者 吴 巍

版次:02  2025年09月05日

从市公安局大通派出所向东,不足两公里处,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静静伫立。这里保存着日军在淮南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铁证,也承载着民族伤痛和抗战记忆,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近在咫尺的大通派出所而言,这片红色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今年以来,该所秉持“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党建引领,抓队伍促业务”的工作思路,把红色基因融入日常警务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一方平安。

让忠诚担当成为最亮底色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七一”前夕,在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纪念碑前,大通派出所组织党员民辅警们高举右拳,庄严宣誓。这样的场景,是该所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依托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大通派出所精心打造“赓续红色血脉,蓝盾守护平安”党建品牌,让红色教育成为民辅警的“必修课”。所内设立的“红色文化角”里,党史书籍、老照片、英雄事迹介绍整齐陈列,工作之余总有民辅警驻足学习;派出所还时常邀请辖区老党员、老战士走进警营讲述红色故事,让年轻民警在聆听中感悟使命担当。

“每次听老兵讲过去的故事,再想想现在的工作,就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千钧。”年轻民警邓天唯深有感触。这份感悟,化作了他们处理每一起警情、调解每一起纠纷时的行动自觉。

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楼上的声响小多了,真是多亏了你!”在大通街道居北社区,居民李大姐拉着民警陈月英的手不住道谢。不久前,她因楼上残疾住户拄拐杖的声响烦心不已,邻里关系紧张。陈月英知晓后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从家中找来旧棉衣给拐杖头缝上“静音垫”,用实际行动解开了两家人的心结。

16年来,从“警察同志”到“警察闺女”,称呼的变化见证着陈月英用脚步丈量社区的坚守。作为社区民警中的党员骨干,她始终践行“群众事无小事”理念,笔记本上记满的家长里短,最终都变成了群众的满意笑容,她也因工作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和“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

在大通派出所,像陈月英这样的党员先锋还有很多。针对辖区“商业门店多、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所里组建了“党员先锋巡逻队”,夏季每晚穿梭于夜市公园;设立“党员调解岗”,由经验丰富的党员民警牵头处理复杂纠纷。前不久,巡逻中的教导员常文自掏10元钱买下因西瓜过熟引发争执的“纠纷西瓜”让围观群众纷纷点赞——这10元钱买的不仅是街头安宁,更是党员民警“多走一步、多想一点”的担当。

用平安答卷回应群众期盼

“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这是大通派出所的工作目标。该所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派出所主防”定位落到实处,针对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党员民警带头开展“敲门行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夏季治安特点,强化夜间巡逻防控,让群众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针对安全隐患,联合街道开展拉网式排查,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多发,就联合网格员开展“扫楼行动”,挨家挨户宣传防范诈骗知识。

从化解一起邻里纠纷,到处置一场消费摩擦;从帮助老人找回走失的孩子,到为商户解决经营难题……大通派出所的民警们用一件件民生“小事”,串联起辖区的平安“大事”。今年以来,该所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和案件同比下降64.1%、64.54%,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夜幕降临,大通区璀璨的夜市灯火与闪烁的警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对大通派出所的民辅警们而言,守护这份安宁,便是对红色血脉最生动的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