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的宣讲可好啦,讲的都是咱关心的事儿,听得懂、用得上,心里亮堂着呢!”近日,八公山区蔡岗村村民王大爷竖起大拇指说道。
今年以来,八公山区立足基层理论宣讲实际,创新探索“微话题、微场景、微服务”三位一体宣讲模式,以“小切口”破题、“零距离”互动、“高效率”服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聚焦热点微话题,用身边故事讲透治国理政大道理
“去年大火里冲进楼道救人的吴怀军,就是咱们治东社区的物业保安!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好人精神就在身边。”在胜利社区的宣讲课堂上,社区干部以“淮南好人”吴怀军的见义勇为事迹为切入点,向居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5年1月,吴怀军因在火灾中英勇救人先后荣获“八公山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淮南好人”等称号,2025年3月更荣登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这样的“案例教学”正是八公山区“微话题”宣讲的生动缩影。
八公山区坚持从群众视角选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精准捕捉二轮土地承包延长政策、豆腐全产业链打造等基层关切。“这二轮延包呢,简单说就是让咱的地能接着让咱种更长时间。”在八公山镇蔡岗村,宣讲员将理论政策知识转化为家常话,并针对群众实际问题耐心解答。在蔡洼村,村干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讲解“一块豆腐如何做成产业”,介绍豆腐全产业链打造、环境整治、污水治理等具体措施。截至目前,该区已打造《八公山——发展豆腐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歌唱党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讲好人好事 学道德模范》等9堂精品宣讲课,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为推动理论成果转化,八公山区建立“宣讲+实践”机制。在建井社区清宁园内,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以“拉闲呱”的形式,现场收集“楼房漏水、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并针对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今年以来,全区通过入户宣讲、政策答疑等形式,已累计解决群众身边实事千余件,真正让理论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贴近生活微场景,沉浸式互动凝聚基层共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山王镇淮岸社区开展“歌唱党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宣讲活动,这场融入红色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的生动宣讲,吸引了社区村民驻足参与。
八公山区立足群众“家门口”的需求,构建起“多场景+微载体”宣讲模式,将庭院、村道、文化广场转化为理论传播的“活课堂”。
针对不同群体,该区推行实施差异化互动策略。在毕家岗街道黄山社区开展“路边宣讲”,网格员用方言解读医保新政,为老年群体答疑解惑。在土坝孜街道上游社区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老党员与青少年通过“党史知识快问快答”,在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为确保群众疑惑“事事有回音”,该区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机制,现场解答群众关于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疑问。
线上线下的融合宣讲矩阵更让理论传播“声”入人心。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15分钟宣讲服务圈”,开展“田间课堂”“庭院微宣讲”等流动宣讲;线上,省级、市级主流媒体刊发了《“小院讲堂”听宣讲 村民邻里聚智慧》《擦亮文艺宣讲新品牌》等报道。2025年以来,八公山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各类理论宣讲40余次,各镇街道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800余场次,受众人数近1.4万人次,形成了“线下活动引流线上、线上内容反哺线下”的良性循环。
聚焦关键微服务,实招硬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为了破解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难题,八公山区坚持把政策解读融入办实事中。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