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古城概述和历史文化内涵

王书媛

版次:03  2025年08月29日

寿县(古称寿阳、寿春、寿州)是千年古城,1986年寿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片土地形成的以寿春城为中心,特色鲜明的淮楚文化与荆州的楚文化首尾相连,一脉相承。这里曾经是楚国最后的国都,虽然仅有短短18年的执政时间,却有楚国文化800年的深厚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化作文物、遗址等实物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待我们去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

一、寿春古城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向东扩张,源于江汉地区以荆州为中心的楚文化也随之东渐江淮。特别是楚国迁都寿春后,江汉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特色鲜明的江淮楚文化。业内专家认为,江淮楚文化最大成就,体现在城市建设和水利科学上。

寿春古城空间结构呈现“一城一水一山”式空间格局。“一城”——寿县古城平面呈棋盘式,“方城直街、城外延厢”的空间布局。墙体内为夯土,用糯米汁、石灰、桐油等材料制作的黏合剂,将高条石和大青石砌成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的外墙。城墙威严耸立,近千年屹立不倒,固若金汤。城墙周长7141米,延绵一周,首尾相连,像一条巨龙将城区牢牢围住,在城区的四个方向设有城门,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和北为靖淮门,以此为纽带将城内外的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城门楼上建有二层楼阁,采用重檐歇山顶房屋建筑类型,现已免费对外开放。城门建筑原各有瓮城,一则用于军事防御,“瓮中捉鳖”的战争妙计曾在此上演。二则巧妙利用涡流,减轻洪水对城门的冲击,防止洪水涌城。现如今仅存东、西、北门三座城门的瓮城,后来拆除了南门瓮城以便交通通行。古城墙以瓮城、城门、护城河、敌楼、警铺以及“雉堞”等设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

“一水”——城外护城河环绕,宽约60米,东迎东津渡,北连北淝水,西接寿西湖,南通安丰塘,四水通达,气象万千。属于淮河的一条分支,洪涝灾害年间会有淮河决堤,大水漫灌。除城墙阻挡外,还有明朝御史杨瞻通过在护城河岸修建护城石岸(公元1538年),是城墙外的第一道防线。其次与城内东北、西北两隅设有月坝和涵洞,城内四角的蓄水塘,共同形成城区的防洪和排水系统,守护着城区百姓的安居乐业。

“一山”——远处的八公山与古城遥遥相望,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客八公就在此修道炼丹,凤凰山下的珍珠泉“咕咚咕咚”冒出晶莹的泉水成就了甲天下的豆腐,山顶的奶奶庙供奉着碧霞元君,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之前都会有一场洗山雨,洗刷掉世间的污浊气息,香客络绎不绝,祈求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烟雨中,站在城墙上,眺望远处的八公山,好一幅寿阳烟雨图。

寿县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艺术、传奇的历史典故,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造福了古城人民。

二、寿春古城历史文化内涵

(一)文物古迹

1.典雅悠久的古景点文化

寿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景点更是古城的一道靓丽风景。如古城的内八景:报恩寺大雄宝殿内“城里城”、宾阳门内“人心不足蛇吞象”、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连接处“三步两桥”、报恩寺大雄宝殿门前廊柱上“石羊抵头”、北门城楼顶上“无梁庙”、通淝门内的“门里人”、定湖门内的“当面锣、对面鼓”。古城的外八景:寿阳烟雨、西湖晚照、东津晓月、珍珠涌泉、紫金叠翠、硖石晴岚、茅仙古洞、八公仙境。内八景是城内的八处人文景观,外八景则是城外的八种自然风光。

寿春城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的历史街巷格局,城区散布着各级文保单位及传统民居,现存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留犊祠巷—状元巷、北过驿巷),是寿春城重要的文化功能区和重要家族的居住区,也是古城与街区人文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古城血脉相连,共同繁荣。

2.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寿春古城、楚文化等元素的提炼与重现,以“四方筑城”“现代院落”“荆楚高台”“楚风汉韵”为展示意愿,通过“城墙”“城门”“瓮城”等区域标识,利用色彩、形制、材质的有机组合,打造出既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馆内珍藏着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达6000余件,其中涉及楚国文物700余件。在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毛主席当年看到这座大鼎时,也惊叹道:“能煮一头牛呵!”馆藏精美浑厚的战国楚器,如鄂君启金节(车节)是中国最早的免税通行证,郢爰金钣是楚国的黄金货币,金钣以“郢”(楚都)、“卢金”等为印记,是当时跨区域贸易的“硬通货”,诉说着当年楚国贸易繁荣;三足羊首铜尊,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缠枝牡丹纹金棺银椁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可想而知在古城中有多少宝物珍藏,简直就是“地下博物馆”。

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芍陂

公元前601年,任楚国令尹的孙叔敖陪同楚庄王巡视江淮。安丰城位于寿春城南郊,是楚国的农业区,但因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常年受洪涝干旱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孙叔敖主张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兴修水利,主持修建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后来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浩大的工程将自然资源地尽其利,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同时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农业和经济发展了,楚国更加强大了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聚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寿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如繁星,也从侧面表现出寿春人民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智慧超群。全县拥有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为抬阁、豆腐传统制作。省级9项,传统技艺类:紫金砚制作、大救驾制作;传统音乐:寿州锣鼓;传统曲艺:淮词、大鼓书;民俗:二月二龙灯会,三月十五庙会,二十四节气。市级10项,传统技艺类:石刻艺术、隐贤花炮、寿州香草、寿州花馍、正阳关打铁工、淮南豆腐宴烹饪;传统故事:时苗留犊;民俗:迎水寺夏至祈福、秋分打火把、寿州大洪拳。

(三)诗词歌赋

寿春城坐落在八公山脚下,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不少文人墨客路过此地,领略这里的自然与历史,都会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传世诗词。唐朝刘禹锡路过此地,留下“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骑尘中白面人。”——《寄杨韩入寿州》。清代潘思牧用“翠崖重叠白云中,楼阁差参竹木丛。”——《八公山景》,描绘着寿春城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寿春城的护城河水系南北两向汇入淮河、淝河,清代李兆洛写下“襟带淮淝两派流,绕城烟火万家稠。”——《登寿阳眺望》。北宋欧阳修重游此地,想起第一次与友人游历的美好回忆,写诗以寄相思,“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南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行至寿春下蔡寄内》。北宋《怀古》——“寿阳鸡犬仍做声,八公仙人化旧尘。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此诗讲述了寿春城的传奇故事。空持宝剑云游四方的李白到此地也因桂树停留,写下“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寄淮南友人》,挥手一首《送张遥之寿春幕府》——“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寿春天险横扼着荆关,当年淝水之战中苻坚号称百万之众,也被遥遥阻隔于八公山下。诗人引经据典,鼓励其尽显英雄才略,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张遥的赞赏,期待功成衣锦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