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米实蚌珠圆

江初昕

版次:03  2025年08月21日

初秋,正是鸡头莲采摘的季节,成片的鸡头莲张开偌大的叶片,躺卧在碧波之上,密不透风的叶片间露出一根根禾秆,上面顶着圆苞儿,静静等候主人前来采摘。由于这种水生植物禾秆上的头部极像一只鸡头,故当地人多称之为鸡头莲。“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实蚌珠圆。”清代郑板桥诗中的鸡头米亦指此物。

鸡头莲多生长在静止的水塘中,对水质要求很高,虽是平静的水面,但必须有活水流动,只有这样的环境下,鸡头莲才能长得生机旺盛。待到六月,水面上便冒出碧绿的叶子来,随着水波逐浪,叶子逐渐舒展扩大,圆圆的鸡头莲叶子就像斗篷,漂浮在水面,把水面遮盖得密不透风,严严实实。放眼望去,碧绿的一片,心情也不由得舒畅了起来。别看其叶子表面光滑可人,但叶底下却长满了肉刺,我们小孩对这种水生植物都远远的躲开,生怕被鸡头莲叶子上的刺刺着。当如盖的鸡头莲铺满了水面时,会无意间发现在这些绿叶间冒出不少拳头大的苞头来,一个个探头探脑的伸出水面,仿佛是在观察身边的情况。不久之后,这些苞头便绽放出花儿来。开花很好看,花瓣是紫色的,花蕊是黄色的,就像睡莲花一样悠闲地躺卧在水面上,靓影倒映在水面上,交相辉映,宛若对镜梳妆,容颜相悦。轻卧于碧波之上,更添加了些许静谧优雅的美。它立于水中,与骄阳相伴,和明月相随,把全身的繁华展现于大众眼前,让人观赏品味。

等花儿谢去,鸡头莲的禾秆就顶着一个长满刺的苞探出水面,等这个苞浑身泛红的时候,里面的果实也就成熟了。这时,水乡的大人们穿上连体雨衣,戴上胶皮手套,下到河塘里收获鸡头苞了。收获鸡头苞的时候,是连同水下的禾秆一起拔出来。运到岸上后,用镰刀割下禾秆顶头的鸡头苞,余下的禾梗撕去表皮,和辣椒同炒,爽脆可口,是一道时新的下饭菜。鸡头苞浑身同样长满了刺,要想去除也绝非易事。长满刺的鸡头苞是下手不得的,只要把它踩在脚下,用利刃剖开,里面是一层海绵状的胞衣,在胞衣里头,一颗颗鸡头米藏匿于其中,用刀轻轻掏出,再将果实捡入盆中洗净。这样的鸡头米外表呈褐色,还有一层硬壳,最难处理的就是这层硬壳了。剥开后,便露出玉白色的果肉来,放入嘴里轻轻一咬,黏糯糯的,有一股甘甜的味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采鸡头莲,剥鸡头米吃,那是最愉快的享受。在鸡头米收获的秋季,父母亲会划着小船到湖港里采来很多鸡头莲。我最怕剥鸡头米外壳了,家里一旦要剥鸡头米外壳,我都想方设法找出各种理由逃脱。剥鸡头米一定是要耐得住性子,剥久了,指甲会生痛。剥出来的鸡头米呈玉白色,宛若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一样,滚落在盘中。晒干后的鸡头米可煮粥,亦可酿酒,碾成粉和糯米掺杂在一起,可做美味芡实糕。

我最喜欢芡实糕了。将晒干后的芡实放在石磨上碾磨成粉状,放入陶罐里收藏好。等到了深秋晚稻和糯米收割,晒干后磨成粉,按各自三分之一的分量添加,加入白糖拌匀。都说料多味更美。这个季节,芝麻花生都已经收获了,倘若把炒熟的芝麻花生碾成粉末,拌在一块,无疑更具风味。再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摘些许盛开的桂花,撒入其中,更是锦上添花了。再加入温水揉成粉团,盖上湿布让粉团醒上片刻。之后,切成若干块,放入竹笼入锅灶上。水沸腾了,水蒸汽钻进蒸笼,把米粉一点点滋润,米粉吸饱了水分,慢慢熟透。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芡实糕便新鲜出炉了。这时,满屋子都是桂花的甜香和芡实的清香。把刚出笼的芡实糕放在通风处,凉透后的芡实糕通体晶亮,且富有弹性。把凉透后的芡实糕放在案板上,就可以切片包装了。切芡实糕可是一门工艺活,具有展示和观赏性。暖色的灯光映照着小店,刀砧器皿清洗得一尘不染,只见手快技熟,刀起片出,五彩面团瞬间变成馈赠的礼品,前屋后巷顿时飘起桂花的清香。我无法控制舌尖的痒痒,忍不住将一片芡实糕放进嘴里,芝麻伴随着花生的香酥加芡实的嚼劲,软糯悠长,芳香四溢。咬一口丝丝的甜,周身便有了浓浓的暖意。嘴里嚼着芡实糕,不由的吟起清人查慎行的《食鸡头》:“芡盘每忆家乡味,忽有珠玑入我喉”的美妙诗句来。

家乡的芡实糕成了一道地方特色糕点,身在外地的游子或邮寄,或亲自前来,一尝秋后芡实糕的美味。甘甜粉糯的芡实糕吃在嘴里,一派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在心怀中弥漫开来。故乡的滋味,总是这样让人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