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孟衣冠的戏台

黄丹丹

版次:03  2025年08月18日

陈佩斯在《人民日报》撰文中提到:“我做喜剧,刚开始确实是因为热爱。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能把人逗乐特别有成就感。但干着干着就发现,喜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背后连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史记》里写的‘优孟衣冠’是春秋时期的讽谏故事,今天看,那是最早的喜剧表演。现在的喜剧,说到底,是在传承一种活法儿。”

这番话让我想起家乡寿县,想起安丰塘,想起孙叔敖和优孟。

初中时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叔敖举于海”一句让我格外骄傲。这位楚相两千多年前主持修建的古芍陂(今安丰塘),至今仍静卧在寿县城南三十公里外,默默灌溉着万亩良田。记得我第一次去安丰塘是在少年时代的一个暮春午后,塘边古柳低垂,水面碎金浮动,浩渺无边的景象让尚未见过大海的我,将它认作心中最初的“海”。多年后,我陪同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安亚斌先生调研安丰塘,他站在安丰塘畔惊叹:“寿县人太低调了,这哪里是塘?分明是片海!”得知安亚斌秘书长是四川人,我笑着补充:“它比都江堰还早三百多年呢。”

谈笑间,我们来到安丰塘畔的孙叔敖纪念馆,馆内有座雕塑名为“优孟衣冠”。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到:“楚有优孟。优孟,故楚之乐人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寿县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千年不断绵延的文脉中,孕育了众多的成语典故,其中“优孟衣冠”就是如今此地妇孺皆知的一个。这个故事说,优孟这位楚国歌舞艺人,以诙谐讽谏之才而为人所知。楚相孙叔敖知优孟是位贤人,一直待他极好。孙叔敖临终前交代儿子说,在他死后,家中遭遇困境时,可去找优孟,告知对方自己是孙叔敖之子。几年后,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处境贫困,以卖柴为生。他按照父亲所嘱,找了优孟。优孟收留他后,便开始缝制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后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这样过了一年多,他已经完全能模仿孙叔敖了,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酒宴时,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楚庄王见罢大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楚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么好的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他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楚庄王立刻明白了,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

导演并主演《戏台》的陈佩斯在受访时谈及“优孟衣冠”,强调的正是艺术的两重境界:既要传递深刻主旨,更需灌注真实生命。正如安丰塘——这座2600年前由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初建时便巧借地势,构建起“灌田万顷”的庞大体系,史载“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沧海桑田,古塘历经各代修缮,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加固疏浚,至今仍灌溉着70万亩良田,年产量60万吨粮食,成为淠史杭灌区的“活化石”。

如今,每每站在安丰塘边,我总能感受到时空的交叠。塘水映照的不仅是云天,还有孙叔敖“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优孟“以戏载道”的讽谏艺术,以及世代寿县人守护文明的自觉。这座永不干涸的“戏台”,上演着比喜剧更恢弘的剧目,它用2600年的波澜,诠释着何为真正的“活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