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

“扬帆计划”助力青春远航

版次:A01  2025年08月13日

合肥日报见习记者 宋士岚

7月开始,带上去年在社区整理的民情笔记,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褚子阳再次走进合肥市瑶海区胜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启实习生活。

今年暑期,近千名像他一样参与合肥“扬帆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学子,走进社会大课堂。一个多月来,他们在政务、企业、社区的岗位上实践历练,收获成长,书写着一份份火热的“青春实践报告”。

“真实践”磨炼“真功夫”

8月5日,在瑶海区胜利社区一栋居民楼下的一个猪肉摊位前,褚子阳掰着手指头给店主算账:花几十块钱给砧板加个“静音垫”,楼上居民睡得香,店里的回头客也会噌噌涨!

这家猪肉店里“咚咚咚”的剁肉声,曾一度影响楼上住户的休息和生活。如今,店主采纳了这个建议,楼上楼下因噪音产生的矛盾迎刃而解。

这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曾在调解现场被怼“不懂实际”,如今靠算小账、拉家常化解了一个个邻里矛盾。今年的社会实践,让他懂得“调解不是分对错,而是找到让大家都能点头的平衡点”。

基层实践的魅力,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让专业知识向下扎根、焕发活力。

华操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今年在中共瑶海区委党校实习,思考如何将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利用AI在党史知识库中查找整理资料,让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了落脚点。

跟着综合执法队巡查时,社会学专业的丁镜沅主动跑社区、对接市场,帮助有需求的摆摊者协调合规摊位。“执法不是冷冰冰的‘一刀切’,而是有温度的服务。”

……

从课堂走向街巷,从理论投身实践,今年暑期,在合肥参与“扬帆计划”的青年学子们扎根基层一线,贡献青春智慧,磨炼干事本领,为未来的职业航向与人生蓝图描绘重要一笔。

964名青年学子参与

“‘扬帆计划’自2017年启动,是共青团助力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团市委学校和少年部副部长毕小健介绍,今年暑期,合肥的“扬帆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964名大学生参与,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大学生通过简历初筛、考虑岗位适配性等环节分配实习岗位。到岗后,则会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以及喜好进行细化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确保“人岗相适”。

优质的社会实践,追求的是扎根成长,而非一次“打卡”。除了提供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岗位外,“扬帆计划”更着力打造青年学子长效成长的平台。“我们不仅助学子‘返家乡’,更要支持他们‘留下来’。”毕小健介绍。

“在社区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更加坚定到基层工作的方向。今年我在社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有了更多方法,每次都有新收获。”褚子阳说。

如今,像褚子阳这样连续参与实习的“回头客”逐渐增多。他们带着之前积累的经验深耕岗位,形成“实践-沉淀-再实践”的成长闭环,使短期实习延伸为长效成长,将短期体验沉淀为长期能力,也让青春与家乡的联结愈发紧密。

助力青年学子读懂家乡

在社区调研中掌握沟通技巧,在企业实训中积累行业经验,在乡村实践中打开创新思维……“扬帆计划”既是赋能成长的实践场,也是青年学子通过“沉浸式”参与深度认知家乡的重要窗口。

实习前,褚子阳觉得社区治理无非是“家长里短”。跟着社区干部跑遍20多个居民楼后,他发现每个楼道的矛盾调解、每个摊位的合规经营,都藏着基层治理的秘诀。

“以前路过菜市场,只关心三餐吃什么,现在知道摊主的生计和居民的安宁要怎样平衡,才懂得社区治理里原来有这么多学问。”褚子阳说。

华操在整理老党员资料时,发现了很多红色记忆和感人故事,“原来家乡不只有高楼大厦,还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想让更多年轻人像我一样,重新认识家乡的红色底蕴。”

“从‘书生气’到‘泥土香’,是我们对青年学子的培养目标。”毕小健阐释实施“扬帆计划”的初衷时表示,“我们搭建基层平台,助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读懂家乡,最终成长为愿扎根、懂专业、接地气、有担当的青年人才。”

第一批学子带着收获结束实习,新的实践故事还在继续。“扬帆计划”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校园的理论知识,一头接着基层的真实需求,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家乡的过程中扎根生长,成为青年未来人生路上珍贵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