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日报记者 杨 波
当皖西大白鹅、霍山黄芽茶成为篮球赛的冠军奖品,当跨省球迷为一场乡村赛事驱车数百里——这个夏天,六安市各县区如火如荼的“村BA”篮球赛事,正以最乡土的方式演绎着最生动的乡村振兴故事,不仅点燃了大别山腹地的运动激情,更探索出一条群众体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乡土赛事的破圈之道
在金寨县斑竹园镇的露天球场上,日均2000余名观众的呐喊声穿越皖鄂边界。这个连续三年举办“村BA”的红色小镇,已累计带动客流12.6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200万元。“举办‘村BA’,既是为了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赛事盛宴,更是为了实现‘以赛引客、以赛兴业、以赛惠民’。”斑竹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史奋奇介绍。
赛事奖品从土公鸡到麻鸭,一等奖甚至是一整头猪的“接地气”设计,以及中场穿插的“挑担接力赛”等民俗活动,将乡土气息转化为独特吸引力,让跨省观赛的湖北球迷感慨“同住大别山区就是一家人”。
这种吸引力的密码,在于赛事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嵌入。在裕安区苏埠镇以“点燃乡村激情,绽放振兴活力”为主题的赛事中,112名球员全部来自本地各村企业,“全民参与运动”理念贯穿赛事;趣味游戏与抽奖活动让赛场成为村民社交的新舞台。六安的“村BA”没有复制其他地区的模式,而是扎根大别山土壤,形成“每乡一赛、每赛一韵”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流量变现的乡村实践
赛事带来的流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人流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观音豆腐、炸小河鱼等特色美食,灵芝切片、野菊花茶等农产品展销,以及流动“村咖”等摊点,吸引着众多观赛群众选购。“依托线上线下的流量,我们将赛场当作背景板,直播间下单量提高了25%。”金寨县山中宝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同桐说道。
更具深意的是赛事对乡村旅游业态的重塑。斑竹园镇的流动“村咖”、天堂寨景区的避暑套餐、大别山乡村民宿等品牌民宿的预订热潮,形成了“白天观赛、午后漂流、夜晚住宿”的消费闭环。
区域协同的共赢格局
今年的六安“村BA”,最鲜明的突破在于打破行政壁垒的区域协作。金寨县不仅邀请湖北麻城、河南新县等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成员单位的球队参赛,更将赛事纳入“线路互通、游客互送”的区域合作框架。这种以体育为纽带的跨省联动,与六安市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的规划形成呼应,使“村BA”从乡村赛事升级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催化剂。
数据印证着这种协同的成效:6月的乡镇篮球联赛已吸引45万人次线上观看,8月的县级决赛更有望实现大别山地区的文旅资源深度整合。当金寨的篮球赛场与霍山的漂流项目、舒城的茶园观光产生化学反应,一个以赛事为节点的区域旅游网络正在形成,为长三角游客提供了“红色研学+绿色避暑+体育体验”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长效发展的冷思考
六安“村BA”赛事人气高涨,如何将赛事带来的关注度转化为持久发展动力,成为当地面临的实际课题。借鉴贵州省台江县将“村BA”场地升级为3A级景区的经验,六安的乡村赛场可以探索“赛事场馆+非遗展示+农产品直销”的多功能改造。金寨县文旅体局正在推进的“农文旅体融合”,需要进一步将瞬时流量转化为品牌价值,如开发篮球主题的大别山文创产品,或借鉴“跟着‘村BA’去旅行”的线路设计。
更为关键的是建立群众体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六安市已出台的旅游民宿激励机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这种循环提供了制度保障。不过,赛事特色如何保留也应受到关注——以皖西大白鹅作为奖品、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啦啦队等体现乡土气息的元素,被视作“村BA”吸引力的核心。保持这些特质,避免过度商业化影响赛事本真,被认为是长远发展的关键。
从金寨斑竹园到裕安苏埠,当大别山的星空下响起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群众体育的蓬勃生机,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六安“村BA”的启示在于:最乡土的赛事,或许藏着激活乡村价值的“金钥匙”;而群众体育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大别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