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马 玲

版次:02  2025年08月13日

高清屏幕上,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非遗项目“花鼓灯”传承人的精湛舞姿清晰可见,仿佛将传统艺术鲜活地“搬”到了眼前。近日,记者走进凤台县文化馆,数字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数字化资源已存入文化数据库,市民操作文化一体机扫描作品二维码,就能实现下载欣赏。”该馆负责人李磊告诉记者。

近年来,凤台县文化馆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文化馆不仅对非遗项目、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数字化转化,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例如,通过高清视频、动作捕捉等技术对“花鼓灯”等非遗项目进行记录,既保存了珍贵资料,也为公众提供了在线欣赏和学习的便利。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永久留存,还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现代科技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县文化馆依托省“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了集资讯发布、活动预约、在线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群众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随时获取最新的文化活动信息、预约参与线下展览或演出,还能报名参加各类线上培训课程。这一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触手可及”。

李磊表示,下一步,县文化馆将持续深化与“两团一校”及科技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数字化项目的落地与创新,为凤台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