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市委党校教师撰写的理论文章《武王墩墓: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密码本”》在《学习时报》刊发。该文以淮南本土重大考古发现武王墩一号墓为切入点,从空间礼制、器物群像、文明基因三维度,阐释其出土文物所体现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国家文化战略紧密结合,让武王墩一号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地域视角”上升至“国家视野”,提升了淮南文化影响力与美誉度,也标志着该校在理论创新与地方实践结合上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市委党校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以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为核心,在强化教学科研咨政一体化水平上打出“组合拳”。通过强化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能力锤炼,持续为全校教师“充电蓄能”,大力锻造过硬师资队伍;聚焦淮南产业转型、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组织教职工深入县区乡镇、厂矿园区、文化遗址、红色资源等地开展调研,持续深化教师对市情的认识,努力将淮南本土改革发展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设立重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及时捕捉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咨政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支撑。2024年以来,该校先后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共计110余篇,发文总量和三类期刊发文量逐年递增,并成功实现“十四五”以来二类期刊发文零的突破;立项市厅级及以上课题21项;一批科研决策咨询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成果表彰,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师个人撰写及指导主体班课题组撰写咨政报告30余篇,获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8篇,部分成果得到有效转化。
下一步,市委党校将持续聚焦淮南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的职能优势,坚持教研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更高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实举措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努力产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教研咨成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贡献更多党校智慧和力量。
(本报通讯员 郝木兰
本报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