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载光阴,恰似淮河浪尖那转瞬即逝的涟漪,轻轻一漾,便没入时光深处。犹记初次踏上淮南这片土地,那时的我,是怀揣采访本的青涩记者,为记录凤台县那群如老树般扎根土地的植树护堤老兵而来。他们佝偻却坚毅的身影,深深镌刻进我的记忆,成为岁月里永不褪色的画面。而今,小满时节重归,因在淮南开发区海贝酒店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工作会议,再度与这座城市深情相拥。
有些城市,似天边的流云,擦肩后便消失在茫茫天际,再难重逢;有些风景,却像命中注定的邀约,初见时就已写好重逢的序章。
岁月无声流淌,淮南于我,从陌生走向熟悉,每一寸土地都化作诉说往事与今朝的诗行。这座城市,简称淮,别名“煤城”,古称州来、寿春、下蔡。因西汉置淮南国而得名,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既是国家园林城市、能源之都、豆腐之乡,又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更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和二十四节气之城”。它的名字里,藏着千年的风云变幻,每一个称谓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小满未满,淮河宛如身着薄纱的江南女子,身姿袅袅婷婷。她周身萦绕着朦胧的水汽,轻挽麦芒和油菜籽的清香,踏着细碎的步子漫过堤岸,将温柔毫无保留地洒落人间。那水波轻摇,似在低吟浅唱古老的歌谣,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我漫步在淮南的青石板路上,脚下的苔藓透着沁人凉意,仿佛大地在轻声诉说古老的故事。那丝丝缕缕的凉意,顺着脚底蔓延全身,带来别样的宁静与惬意。八公山的风,调皮地穿梭在豆腐坊的木窗棂间,裹挟着浓郁醇厚的豆香扑面而来。这香气似有魔力,瞬间将我笼罩,勾起无尽回忆与遐想。恍惚间,仿佛看到古时匠人在坊中忙碌,一磨一滤间,凝聚着智慧与匠心。
转过街角,醇厚馥郁的牛肉汤香气如灵动的精灵,钻进鼻尖。陶瓮中,牛骨汤欢快翻滚,泛起琥珀般温润迷人的光泽,似在演奏一曲生命的乐章。老板娘手中的木勺,在晨光的轻抚下,划出优美弧线,动作娴熟优雅,宛如在绘制一幅美丽画卷。刹那间,时光倒流千年,我仿佛看到史书里记载的赵匡胤困守八公山的场景。那时,将士们捧着粗陶大碗,在热气氤氲中,那一碗汤承载着无尽艰辛,却也饱含不灭希望。这清亮澄澈的汤头,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楚文化博物馆里锈迹斑驳的青铜器。那些古老的鼎簋,或许也曾煨煮着同样温暖人间的烟火,静静见证岁月变迁。
沿着淮河堤岸缓缓前行,焦岗湖的荷叶才刚刚舒展,巴掌大小,娇嫩可爱。采莲船的船桨轻轻划破水面,漾起的水纹里,仿佛藏着花鼓灯艺人跺脚时那铿锵有力的鼓点——“咚!锵!”惊起芦苇丛中几只白鹭,它们振翅高飞,翅膀掠过新四军纪念林的松涛,抖落的仿佛是1949年那带着希望的露水,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新生的喜悦。那白鹭的身影,宛如灵动的音符,在天地间谱写出一曲岁月的赞歌。
来到寿县古城墙下,我缓缓伸出指尖,轻轻抚过宋代夯土留下的沟壑,那粗糙的触感,仿佛让我触碰到了楚国都城最后的余温。岁月在城墙上刻下深深印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报恩寺的银杏叶如金色蝴蝶,轻盈飘落在青石板上,沙沙作响,似乎还夹杂着寿州锣鼓那独特激昂的韵律,奏响历史的旋律。卖夏集贡圆的阿婆,脸上洋溢着和蔼微笑,热情介绍:“这糯米粉团裹着豆粉,可是大有来历哩。当年庄子游历寿春,农妇为表谢意,便拿出这‘饪子’招待。”当蒸笼掀开,晶莹剔透的米团仿佛裹着楚地的云雾,那细腻绵柔的口感,竟比《淮南子》里深奥晦涩的“宇宙生成论”更能触动人心,让人在美食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温暖。
暮色如轻纱般渐渐漫过舜耕山,我静静伫立在上窑窑河边。唐代寿州窑的残片,在月光轻抚下,泛着幽幽青釉之光,对岸新城的霓虹倒映在水中,与水中若隐若现的黄釉瓶影相互重叠交织,宛如一道神秘的时空交错谜题。河风徐徐吹来,裹挟着豆腐坊里传出的号子:“磨豆要匀,点卤要准——”这声音,仿佛从遥远的汉代飘来,穿越唐宋的烟雨迷蒙,最终落在今夜的餐桌上。瓷碗里盛着的,哪里仅仅是豆腐?分明是江淮儿女用漫长岁月熬煮出的生活答案,所有扎根大地的坚守,终将在岁月深处,孕育出勃勃生机,长成永不凋零的春天,绽放出生命的绚烂。
离淮前夜,我特意绕道龙湖公园。音乐喷泉的水柱,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追逐着星子的起落,宛如一群灵动的舞者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广场上,练太极的老者气定神闲,一招一式间,尽显悠然自得之态,仿佛将天地间的灵气都汇聚于一身。他们身后,新抽的柳枝轻柔地拂过明代孔庙的飞檐,而焦岗湖的渔火,早已在淮河上点亮了千年的航标,指引着过往的船只,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城市的变迁。那渔火明明灭灭,似在诉说着无数个日夜的故事,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期盼。
行至武王墩墓遗址,考古队正在全神贯注地仔细清理战国车马坑。青铜軎饰上的饕餮纹,在探照灯的强光下忽明忽暗,恍若楚考烈王佩剑出鞘时那凛冽逼人的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辉煌与威严。2000多年前的楚人或许从未想到,他们埋藏于此的,不仅是王侯的仪仗,更是江淮文明与中原文化激烈碰撞后绽放出的璀璨火花,闪耀着历史的光芒。不远处,引江济淮工程的巨型渡槽横跨淮河,钢铁铸就的骨架与古老的芍陂古堰遥遥相望、相互呼应。公元前5世纪的孙叔敖定然也不曾料到,他当年修筑的“天下第一塘”,竟能在21世纪与现代水利工程,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这场对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也见证着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展现出人类智慧的延续与创新。
清晨的豆腐坊里,老师傅专注地用枣木模具,压出带着菊花纹的豆腐脑。热气袅袅蒸腾间,八公山的云雾仿佛都汇聚在了陶缸里,随着点卤的卤水泛起翡翠色的涟漪,如梦如幻。这熟悉的场景,竟与《淮南子》中“水火既济而土合”的记载奇妙地重合,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美交融。转角处,牛肉汤馆的老板正将千张切得细如发丝,他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淮河北岸的纤夫们。那些纤夫们,即便粗粝的砂石磨破了手掌,也能在一碗醇厚的牛骨汤里,寻得生活的慰藉,熨平生活的皱痕,继续在这江淮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传承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淮南,这座兼具中原气度与江南风情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的每一缕风,都吹拂着岁月的记忆。在小满时节的这次重逢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愈发期待下一次与它的相遇,去探寻更多深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聆听这座城市诉说更多动人的篇章。(转载自2025年第8期《铁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