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南阳光水面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批货值近50万元的主浮体模具在厂区整齐摆放,即将发往印度尼西亚。
近年来,国家政策多维发力,极大激发企业光伏投资热情,加速技术迭代,我省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构筑新优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出口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371.3亿元,同比增长67.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2%。
作为水面光伏系统高新技术企业,淮南阳光水面光伏公司凭借创新技术与环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生产车间内,数十套大型吹塑、注塑设备高效运转,持续下线水面光伏浮体产品。“我们研发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浮体,耐候性能比传统材料提升40%,可适应水库、近海等多种复杂环境。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不占用宝贵土地资源,而是利用闲置水面发电,有效缓解土地开发压力,”企业负责人柏奇介绍道,“此外,系统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藻类生长;同时水体对组件及电缆的降温作用,提升了发电效率,是优质的绿色能源。”
水面光伏这一绿色技术正深度融入淮南市产业升级战略。近年来,我市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向发力,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新三样”产业迅速崛起。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亮眼,金额近1500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激增超三倍,强势领跑,成为驱动外贸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以淮南阳光水面光伏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品质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推动“淮南智造”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企业出口的强劲势头与产品特性带来的通关挑战,淮南海关主动靠前服务。记者在淮南海关查验现场了解到,为精准匹配水面光伏产品“体积大、耐候性要求高”的特性,淮南海关运用“一企一策”监管方案,同步实施“7×24小时预约检验”“抵港直装+即检即放”便利措施,保障出口货物“零延时”通关。叠加应用RCEP原产地证书“云签发”、检验检疫电子证书“自助打印”等新模式,整体通关时效较传统模式压缩30%以上。
“我们正以培育外贸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持续深化智慧海关建设。”淮南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崔磊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新三样’出海注入海关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