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靶向治理,让“烦心事”成“暖心事”

张昌涛

版次:01  2025年08月11日

从信访台账和热线记录中精准梳理出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高频事项”,再以专班化、清单化、长效化机制攻坚化解,最终赢得群众由衷“点赞”,我市以“高频诉求事项攻坚治理”的创新实践,书写了饱含温度与实效的基层治理答卷。

精准“把脉”,方能靶向发力。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资源力量有限,如何找准关键、精准施治?我市创新性地将“多人、多层级、高频次、长时间反映的民生诉求”界定为“高频事项”,如同为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精准“把脉”。成立由市委领导牵头、38家单位参与的工作专班,将高频事项纳入市领导信访接待、下基层调研等重要议程,确保治理力量直抵矛盾源头,靶心不偏、焦点不散。这种聚焦核心痛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的思路,是治理取得实效的首要前提。

清单“销号”,确保落地有声。治理不能停留在纸面,关键在落实见效。我市实行“一问题一方案”,明确主责、联办部门,建立“定期调度会商、动态销号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的“烦心事”真正变成了“暖心事”,供水投诉量显著下降即是明证。

着眼长效,实现“治理一类”。攻坚治理的深化之道,在于从“解决一事”向“治理一类”的系统跃升。我市深刻把握这一治理规律,着力推动治理成果向长效机制转化。强化督导督办,对申请销号事项科学评估,结果不理想、群众不满意的,坚决“回炉”滚动治理,直至“清仓见底”,杜绝“一阵风”,及时固化有效经验,形成常态化机制。

群众满意度是检验治理成效“最好的尺子”。从“纸上诉求”的无奈表达,到“群众点赞”的真心认可,这一转变背后,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诉求为哨声,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它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最优解”,就在于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以闭环落实为保障,以长效治理为目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期盼、化解难题。持续擦亮“高频诉求靶向治理”这张名片,必将进一步夯实治理根基,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