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妊娠糖尿病,守护母婴健康

黄爱萍

版次:A04  2025年08月05日

新生命带来喜悦的同时,妊娠糖尿病这一潜在健康威胁,也悄然盯上了部分孕妇。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生育年龄推迟,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早发现、早管理妊娠糖尿病,是守护母婴健康的关键。

一、妊娠糖尿病:孕期“甜蜜”的负担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首次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孕期女性身体会分泌多种激素,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求。然而,这些激素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降低母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如果孕妇的胰岛β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这种需求,血糖水平就会升高,进而引发妊娠糖尿病。

遗传因素在妊娠糖尿病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若孕妇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肥胖、高龄妊娠(年龄≥35岁)、有妊娠期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体重指数BMI超过24的孕妇,身体脂肪含量较高,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的2-3倍。

二、危害不容忽视:妊娠糖尿病的双重影响

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孕妇来说,孕期高血糖会增加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控制不佳的孕妇,更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2-4倍,严重时可能引发子痫,危及生命。同时,高血糖环境还会削弱孕妇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遭受细菌和真菌感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等疾病反复发作。此外,巨大儿的出现会增加难产、剖宫产的概率,产后出血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对胎儿而言,妊娠糖尿病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孕期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形成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千克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不仅会给分娩带来困难,还可能引发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症。若孕妇在孕早期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如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即便顺利分娩,这些孩子在儿童期和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三、早发现:筑起第一道健康防线

鉴于妊娠糖尿病的潜在危害,早期筛查和诊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筛查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一般在怀孕24-28周时进行,孕妇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口服75克葡萄糖,并分别在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和2小时检测血糖水平。若其中任意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除了OGTT,孕妇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留意自身症状。虽然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仍有一些信号值得关注。比如,孕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口渴、多饮、多尿,或者食量增加但体重却不按正常速度增长,又或是感到疲倦乏力等,都应及时就医检查。此外,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也是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四、早管理: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一旦确诊妊娠糖尿病,及时有效的管理是控制病情、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饮食管理是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孕妇要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既要满足自身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又要避免血糖升高。一般而言,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约为30-35千卡,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分别占总热量的50%~60%、15%~20%和25%~30%。

运动管理也是控制妊娠糖尿病的重要措施,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建议孕妇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妊娠糖尿病虽然给孕期带来挑战,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管理,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健康。每一位准妈妈都是守护新生命的战士,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关爱为剑,战胜妊娠糖尿病,迎接健康可爱的新生命。

(作者单位系东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