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骨量减少、骨骼脆弱,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如髋部骨折、腕部骨折、脊柱骨折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那么,骨质疏松症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受损,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引发各种类型的骨折。简而言之,就像是骨头变成空心状态,更容易发生断裂。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症进展较为缓慢,早期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进一步下降,轻微外力,甚至是日常咳嗽或者弯腰等动作,都可能诱发骨折。
2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方法
2.1关注饮食健康
在日常饮食中,通过摄入富含蛋白质、钙质以及维生素D的食物,以维持骨骼的强度与密度,推荐食物有牛奶、鸡蛋、绿色蔬菜和豆腐等。与此同时,避免摄入过度的高盐、高糖食物,及时戒烟戒酒。这样做能够减少对钙吸收的影响,减缓骨质流失速度。
2.2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过高会使关节负担变得更重,反之,体重过轻可能会使骨量降低,进而增加骨折风险。由此可见,维持健康体重对于守护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均衡,并结合适度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值得一提的是,需避免极端节食或者快速减肥,以防影响骨骼健康。
2.3关注家族病史
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具备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直系亲属患病,则其他成员患病可能会明显增加。正因如此,具备家族病史的群体需重视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如摄入充足营养、定期检查骨密度、规律锻炼等。
2.4定期检查骨密度
骨密度检查是临床用于评估机体骨骼健康状态的常见手段,建议年龄超过50岁的群体,每年进行1次骨密度检查,利于尽早发现骨质疏松症,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症状的同时干预病情进展。
2.5重视缓解心理压力
长时间存在的心理压力,容易引起激素失衡,进而对骨骼代谢造成一定影响。通过练习瑜伽、冥想或者深呼吸等多种方式,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利于维护骨骼健康。此外,通过培养阅读、绘画、园艺等兴趣爱好,放松身心状态。
2.6参与各类社交活动
主动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利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个人体质。譬如,参与广场舞或瑜伽课程等,能够在锻炼身体、增强骨骼力量的同时增进人际交往,提高生活幸福感。
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管理骨质疏松症的常见手段。比如,遵医嘱使用膦酸盐类药物,能够对破骨细胞活动形成有效抑制,进而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遵医嘱使用地舒单抗,能够为极高骨折风险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遵医嘱使用特立帕肽,能够刺激骨形成,对高风险患者更加适用,不过对于年龄不足18岁的患者,禁止使用;遵医嘱使用雷洛昔芬,能够有效减少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3.2营养治疗
维生素D、钙对于维护骨骼健康十分重要。钙补充剂中,碳酸钙的使用频率较高。建议优先通过饮食摄入身体所需钙质,在饮食摄入不足时考虑补充钙剂。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日摄入的钙量为800毫克,年龄超过50岁的群体,因骨代谢变化以及钙需求量增加,每日钙摄入量需要调整至1000毫克到1200毫克。此外,建议优先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D,年龄超过65岁的群体,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控制在600U最佳。
3.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属于非侵入性手段之一,无需药物参与,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以及潜在副作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以及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等均是临床常用手段,通过物理治疗,能够有效调节骨代谢,促进成骨细胞活性,进一步提高骨密度,增强骨骼生物力学性能,减轻骨质疏松症状。
3.4运动治疗
为改善身体机能、促进骨骼健康,可选择快步走、游泳或者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控制在每周150分钟左右即可。在运动期间,可以加入步行和跳绳等负重性运动,借助机械应力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在运动期间,加入深蹲和自由重量训练等抗组训练,通过外部阻力增强肌肉力量与骨骼负荷能力,利于改善骨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总之,通过采取上述预防和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骨质流失,守护骨骼健康。 (作者单位系蚌埠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