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艳友 刘曙玉 本报记者 刘银昌
在朱马店镇西北部的徐桥村,一支“头雁”队伍正引领村庄破浪前行——市生态环境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并肩发力,将实干精神融入乡村沃土,带着这个曾面临诸多挑战的村庄,奋力破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困境:薄弱村的现实之考
徐桥村位于朱马店镇西北部,较为边远,全村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6382亩,共有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89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一稻一麦种植业为主,缺乏大型厂矿企业。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因素与自然资源等方面制约,徐桥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选择面窄,集体经济主要依赖集体土地租金、农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光伏收益,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化发展,村里畜牧业发展依然停留在散户养殖阶段,加之全村超半数人口常年在外务工,“空巢化、老龄化”严重,部分脱贫户收入来源单一、基础脆弱,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脱贫成果巩固压力大,面临着村集体经济“造血”难、特色产业“链”缺失、内生动力“源”不足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破局:“头雁”领航的实干之路
面对困境,市生态环境局驻朱马店镇徐桥村工作队以“头雁”姿态,紧密协同村“两委”,精准把脉,系统施策,积极探索符合徐桥实际的振兴路径。
工作队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一线当先锋、作表率。同时,着力培养后备力量,提升治理能力,健全长效机制,让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为撬动“项目引擎”,激活发展驱动力,工作队积极争取并高效使用市、县生态环境局141万元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完成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并通过验收。同时,积极对接外部资源,争取基建资金、互助社赞助,为村庄发展注入“活水”。
为培育“乡土能人”,厚植人才支撑力,工作队通过座谈、走访、推荐、竞赛等方式,深入挖掘生产、经营、技能、服务、治理五类本土能人。建立分类人才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构建乡村人才“蓄水池”。
为涵养“文明乡风”提升文化软实力,他们将文化传承融入治理,创新设立“积分超市”机制。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设定积分项。村民通过实际行动赚取积分,免费兑换超市物品。这一模式有效实现了村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成为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展望:振翅高飞向未来
在驻村工作队的奔走与努力下,徐桥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跃升、质的飞跃。
相继完成新修水泥路500米、生产路1000米,疏浚水渠2000米,切实解决了126户村民出行和农业生产难题;大力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垃圾收运站,实现垃圾收运率100%;完成厕所改造率90%;非农用地绿化率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搭建了“线上文化驿站”,直播民俗活动、广场舞等,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归属感。
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激活了“造血”功能,着力培育了本土经营主体长鑫秸秆公司、蔡芬家庭农场、宏苗机插秧合作社和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了果园采摘等生态经济,孙方丽甜瓜园、果之都草莓园等收益同比增长1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截至2024年底,徐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迈上了新台阶。
从筑牢组织根基到激活集体经济,从扮靓生态家园到创新治理模式,市生态环境局驻徐桥村工作队的每一步探索与实践,都凝聚着“头雁”领航的智慧和实干赋能的力量。
“跳出本村局限谋发展,进一步引导农民共同闯市场……强化招商引‘活水’,重点吸引本村在外经商能人或周边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深化‘引进来’战略,继续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记者在工作队的驻村日志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