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电诈盯上未成年学生

杨玉龙

版次:03  2025年08月05日

暑假期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不料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

据反诈民警介绍,骗子通常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兼职信息,或潜伏在各类兼职群中物色目标,并以“低门槛、高回报”为诱饵,诱骗学生群发诈骗短信。这些短信多以“快递到件”“订单异常”等为由,引导收件人回拨诈骗电话,进而实施精准诈骗。而参与此类“兼职”,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电话卡被限制使用或注册,更严重的是已涉嫌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反诈意识较弱,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人利用。对此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同时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这至关重要,只有让孩子树立“遇到事情找父母”的观念,才不会给骗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

学校应注意相关安全知识的普及。例如,应教育引导学生遇可疑信息时,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沟通,或向学校、警方核实;如发现被利用或遭遇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学校还可通过典型案例加强宣传警示。

此外,互联网企业当履行好责任。据媒体报道,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对此,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当让未成年人模式真正成为“保护盾”,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审核治理,谨防不良信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伤害。

总之,面对电诈盯上未成年学生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发力,尤其应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法治观,共同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当然,未成年人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听信别人的花言巧语,遇到陌生电话、短信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