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中,当医护团队全神贯注于精细的手术操作时,一场关乎患者皮肤安全的隐形战役也在悄然展开。术中压疮是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预防的重要医疗伤害”的并发症,对手术患者的安全具有严重威胁。手术室里的这种“隐形风险”就像一场皮肤保卫战,其胜负关键在于预防细节。
一、手术台为何成为压疮高危区
1.麻醉制造的问题风险
对于手术患者而言,当麻醉药物注入静脉,人体原本的三道天然防线随之被破坏。
(1)感觉屏障崩溃:患者的神经传导会被阻断,让其失去疼痛感知能力,骨骼突出部位,即使是持续受压也没有办法发出警报,从而增加压疮风险。
(2)循环系统抑制:手术患者的血压平均下降30%~40%,组织血流量锐减超50%,让细胞陷入持续性“氧饥渴”状态之中。
(3)代谢功能停滞:手术患者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60%,即使是轻微压力也可造成深部组织损伤。
2.体位的生物力学陷阱
手术体位实际上是精密的力学系统:患者在仰卧位时骶尾部承受压力高达160mmHg,已经超过毛细血管闭合压的5倍。体位变换产生的剪切力好比“组织撕裂机”,会破坏深层血管网络。手术中,消毒液浸泡也会使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此外,手术单褶皱形成的局部压力点,也会让压强骤增300%左右。
3.患者脆弱性叠加效应
以下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术中压疮问题。
(1)高龄患者:因高龄患者的皮肤厚度减少30%,胶原蛋白流失50%,会让压疮风险明显增加。
(2)营养不良者:当血清白蛋白<30g/L时,组织水肿使压力传导效率提升70%,增加压疮风险。
(3)代谢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微循环障碍,会让伤口愈合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压疮,容易久不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二、构建三维防御体系预防患者术中压疮
1.第一维度——术前精准布防,为患者建立风险分级预警机制。
高危标识系统:对于Braden评分≤12分、预计手术时长>4小时、血清白蛋白<35g/L的患者启用红色预警。
营养预康复:在术前72小时,需针对性补充精氨酸、锌元素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2.第二维度——术中立体防护,做好体位管理。
(1)仰卧位防护体系
头部:为患者使用5~7cm医用级硅胶圈,可以让枕部压力<30mmHg。
肩部:通过30°斜坡垫打开胸廓,防止臂丛神经受压。
骶尾部:利用悬浮式凝胶垫形成一个压力缓冲区,让接触面压强明显降低。
足跟:使用专用支架来实现完全悬空,以保证零接触压力。
(2)俯卧位安全方案
面部:利用开窗式凝胶头托结合实时压力监测,维持在不超过25mmHg的安全阈值。
胸部:利用八字形胸垫保持呼吸运动度,让肋弓压力明显下降。
骨盆:通过8cm阶梯式凝胶垫来分散髂嵴压力,减小剪切力。
膝部:利用可调支架保持15°屈曲,预防腘窝神经受损。
(3)侧卧位核心要点
腋下:利用直径12cm圆柱垫来预防臂丛损伤,预留出2指空间。
髋部:呈20°屈曲,可明显减少大转子受压,使压力分布均匀度提升。
腿间:取10cm间隔垫来消除骨性碰撞,防止腓总神经受到压迫。
(4)生命参数精准调控
循环护航:平均动脉压维持>65mmHg,保证血压波动控制在基础值15%以内。
温度守卫:利用充气式加温毯与液体加温仪,让核心温度波动不超过0.5℃。
皮肤哨兵机制:患者在体位固定后,需在5分钟内完成首次皮肤评估。每45分钟系统检查骨突部位,为患者重点监测“危险三联征”,即压之不褪色、局部温度升高以及组织硬度改变。
3.第三维度——特殊人群定制防护
老年患者:为患者采用超柔软记忆棉垫层,尽量将手术时间压缩至2.5小时内。
肥胖人群:要做好皮肤皱褶处的管理,可以使用专用承重器械,每30分钟为其微调一次体位。
儿童患者:为患儿配备小型化体位系统,所用约束带的压力要严格控制在20mmHg之内。
总而言之,当外科医生完成最后一针的精妙缝合时,那些分散在患者身下的压力缓释垫、持续监测的传感器以及定时记录的皮肤评估表,共同为患者构筑起了守护生命的“毫米防线”。在这场与隐形风险的对抗中,预防的价值占有重要意义,如果每间手术室都构建起这样的防护文化,就可以有效减少压疮等各类并发症,让那些潜伏的威胁无处遁形。
(作者单位系霍山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