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脏供血障碍,以胸部区域压榨性疼痛为典型表现,频繁发作不但会增加身体、心理负担,还可能诱发心梗、心衰等危险并发症。为降低发作频率,患者既要积极配合治疗,也要自觉规范饮食行为,配合适度运动和情绪调节进一步改善健康状态。心绞痛患者饮食、运动与情绪调节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本文将为大家逐一解答。
1 心绞痛患者的饮食调理
饮食不当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而饮食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改善,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饮食调理包含以下内容:
①低盐:烹饪时用限盐勺对食盐添加量进行控制,每日不宜超过6克,可以配合柠檬汁等天然调味品改善食物风味,降低对食盐的依赖性。火腿、熏肉、咸鱼等食品钠含量较高,应列入饮食“禁区”。
②低脂、低胆固醇: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如猪油、肥肉及各类肝脏,烹饪时尽量选用植物油,并且要控制食用油添加量,以免脂肪或胆固醇摄入过多而加重心脏供血障碍。
③高纤维、高维生素:菠菜、芹菜、苹果、糙米、燕麦等食物富含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有助于胆固醇水平的降低和糖代谢的加快,对心脏供血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建议心绞痛患者多食用此类食物。
④其他注意事项:心绞痛患者应减少精制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面包、饼干及其他糕点,每餐七分饱,切勿暴饮暴食。同时,应远离心绞痛诱因,戒烟限酒,防止血管内皮受到进一步损伤。
2 心绞痛患者的运动指导
科学合理的运动对心肺功能有益,并且可以促进心脏供血,是预防心绞痛频发的有效措施。为保障运动效果,建议患者依据个人情况量力而行。心绞痛运动指导包含以下内容:
①确定运动类型:出于安全考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太极拳、快走等有利于心肺耐力和血液循环的有氧运动,心率尽量维持在120次/分钟左右,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运动耐力较好者,可以适当进行抗阻训练,如俯卧撑、徒手深蹲等,可强化肌群力量,有益于心肌供血的改善。需注意,抗阻训练期间切勿屏气,并且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此外,也可以配合瑜伽、静态拉伸等柔韧性活动促进肌肉放松,避免运动时发生损伤。
②控制运动强度:有氧运动建议30分钟/次,一周完成3-5次;抗阻运动建议20分钟/次,一周完成2-3次;柔韧性活动建议10分钟/次,运动后进行。
③加强安全防护:运动前热身5-10分钟,通过踏步、扩胸等动作逐渐提高心率,充分伸展肢体,避免心脏负荷骤增或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运动中及时关注身体感受,出现不适应及时休息,必要时可含服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运动后及时拉伸,配合深呼吸以促进心率恢复。
3 心绞痛患者的情绪调节
情绪波动会对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加重心脏负荷,从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因此,建议心绞痛患者注意调节情绪,维持良好心态,防止心绞痛频发。心绞痛情绪调节包含以下内容:
①认知行为调节:学会识别负面思维,正确看待各种压力和问题,并运用积极观念替代消极想法,如“我可以有效管理疾病”“我能够保持情绪稳定,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建立正向、乐观的思维认知模式,并通过行为的转变巩固积极认知。
②呼吸与放松:每日完成3-5组深呼吸,建议缓缓吸气4秒之后屏气2秒,接着缓缓呼气6秒,10次为1组,可在紧张、焦虑时通过深呼吸来稳定情绪。播放轻柔的纯音乐,在安静环境中放松全身肌肉群,从脚趾依次放松至头部,每次保持15分钟左右,可避免交感神经过于兴奋而诱发心绞痛。
③情绪转移:通过艺术活动(音乐、绘画等)激发愉悦感,转移不良情绪。通过户外散步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有利于压力激素的释放,提高情绪调节效果。
④情感支持:主动与家人分享身心感受,向其寻求生活或疾病康复方面的帮助,以减少孤独感,有助于压力的缓解。同时,可以通过社区或医院医护人员与病友取得联系,通过线上或线下活动互相分享康复心得,交流有效应对心绞痛的经验,以获取情感方面的支持。
虽然心绞痛治愈难度较大,但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配合以及情绪调节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作频率,从而减轻身体受到的损伤。心绞痛患者应谨记饮食、运动及情绪调节对病情稳定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执行饮食、运动与情绪调节相关措施,为心脏健康提供全方位守护。
(作者单位系萧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