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就业 精准服务助发展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郑 旭 王诗尧

版次:A01  2025年08月01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今年以来,淮南高新区以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结构性矛盾为核心,通过走访摸排明底数、搭建平台促对接、加强培训强技能三大举措,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

走访摸排明底数,精准绘制就业“供需地图”

淮南高新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资源展开“地毯式”摸排,精准绘制就业“供需地图”。

在企业端,聚焦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重点对接29家重点企业,梳理出用工需求457人,并预估全区总需求超600人,涵盖普工、技术工、文员等10余类岗位。其中,安徽英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业务扩张急需50名软件工程师,开沃汽车(淮南)有限公司需补充200名一线技术工人,均通过摸排被纳入动态需求清单。在劳动力端,摸排出劳动力资源320人,其中村级劳动力134人、社区劳动力186人,并按年龄、技能、就业意愿分类建档。为打通数据壁垒,该区建立“区-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每周更新劳动力台账,实现企业岗位与求职者技能的精准对接。

搭建平台促对接,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就业网络

淮南高新区通过多元招聘平台与校企合作机制,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精准对接。

开展线下招聘。今年以来,主办3场大型公益招聘会,组织120余家企业提供近2000个岗位,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00余人。其中,安徽聚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招聘15名厨师,填补了春节后用工缺口;淮南联合大学23名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毕业即就业”。走进校园招聘。组织40余家企业走进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搭建线上服务。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实时推送岗位信息,指导失业人员注册使用。同时,建立企业服务群,定期发布社会招聘信息,并针对特殊群体,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三和镇居民李先生通过技术培训,结业后顺利入职一家制造企业,月收入增长40%。截至目前,全区已帮扶5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年度任务的71.25%,其中35人通过定向帮扶实现稳定就业。

加强培训强技能:以“匠心”培育推动“人岗适配”

淮南高新区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提升、特色培训三大工程,打造高素质劳动力队伍。

在岗前培训上,为安徽英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三期培训125名新员工,课程设计突出实操性,编程课时占比达65%,参训人员结业后考核通过率98%,为企业缩短员工培养周期。在技能提升上,为安徽聚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14名在岗职工开展互联网营销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直播等方式,帮助员工掌握短视频制作、客户运营等技能,助力企业拓宽线上销售份额。在特色培训上,组织172名学员参加徽菜师傅培训,系统学习八公山豆腐宴、淮南牛肉汤等专项课程。为提升培训质效,该区加强培训监管,创新“人脸认证+随机抽查”模式,要求学员通过皖事通小程序每日打卡,培训方随机点名签到,对到课率不足80%者不予结业,确保学员学有所成,更加适应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