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校研究党史优势 更好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

吴玉才 张宁宁

版次:03  2025年08月01日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党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2024年2月,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专门作出全面规范。高校具有党史研究的比较优势,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激活高校党史人才队伍

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党史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既是党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党的事情。高校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

高校是科学研究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占到了全国的4/5以上,而且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获得的科研奖励方面,高校均在8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中占比较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校也是党史研究人才聚集的地方。就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其中一部分是直接从事党史党建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党史研究潜在的人才队伍。由于这个群体基本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经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训练,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基础与能力。通过党史专家党史基本理论与知识的专题培训,党史部门、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研究项目的指引,这支队伍的党史理论素养就会得到快速提升。

二、强化高校党史阵地建设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从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来看,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我们党的历史说事,歪曲党的历史,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来看,如何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个关键环节,只有大学生群体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最初“中共党史”到“中国革命史”,再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其名称虽在不断调整,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史教育内容没有变。

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党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重要资源,把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的学科支撑,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党史这个鲜活的资政育人资源,创新教育方法,营造党史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具体生动、鲜活感人。

三、合力挖掘利用地方党史资源

学习研究党史,既需要宏观叙事,大处着眼,讲清“大道理”;又需要微观求证,小处着手,弄清“小道理”。讲清“大道理”,不能忽视“小道理”。中国共产党的“大道理”统领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小道理”,同时也需要这些“小道理”来丰富、证实“大道理”。

弄清“小道理”,需要挖掘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地方党史叙述的是地方的人、地方的事,这些内容的历史往往更有接近感,更加可亲可近、可感可知;挖掘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就是要善于讲故事,特别是要讲好身边人身边事这些故事。

淮南是一方红色的热土,党史资源丰富,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如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及其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集中展现了安徽在农村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及其陈列馆集中展现了淮南地区军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敌斗争,创造英勇抗击日寇的光辉业绩。

挖掘利用地方党史资源,需要市校协同创新。通过成立研究机构,搭建市校共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党史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市校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形成研究合力;通过研究项目引领,有计划形成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