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与小切口: 《淮南子》典故视域下的作风建设

杨道文

版次:03  2025年08月01日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引用此句经典,意为借泰山之伟峻与秋毫之细微的鲜明对照,揭示了一个深刻哲理,视野与立场决定了感知的边界。今年三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中也收录此典。认真研学这一古老智慧,它如一面澄澈明镜,既随时启示着我们在新时代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警惕出现方向性偏差,又随时随地提示着我们需要有明察秋毫之末的细致。党员干部对待作风建设,必须聚焦问题、正而视之,注重小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背而弗见”:强调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是否始终如一正确对待这一问题。

“背而弗见”,即背对泰山故作不见泰山之高,恰似对作风问题的“视而不见”。缺乏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责任,即使问题是客观存在也会熟视无睹,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党中央三令五申必须予以重视解决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诿扯皮、对上级部署敷衍塞责,本质上是背对泰山,不愿面对问题、不敢承担责任。这种态度上的“背对”,比能力上的不足更危险。“背而弗见”还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格局。格局大,站得高,看得远,自然能洞悉问题的本质,自觉地与党中央和上级部署保持一致。格局小,或是将全部目光紧锁于自己手中的具体事务或小团体利益,便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淮南子》中也有记载。它时刻警示我们必须打通任督二脉,不断提高学习认识,切实拓宽思想境界,提高决策能力。“背而弗见”也警示我们,在执行决策时需要正确理解上级政策的思想精髓,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绝对上级政策精神囫囵吞枣、机械执行,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视若无睹的现象;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执行文件”,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是南辕北辙,深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泥潭的现象。事实一再表明,这些行为表面是方法问题,本质却是“背山”而行,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与“民之所望”的初心根基。

学习可以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实践可以不断理清错误认知。要敢于正视问题和错误,在实践中淬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对同志的提醒批评,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的必修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这些作风问题,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端正态度。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摒弃“鸵鸟心态”,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查摆问题、剖析根源。能够反省自己就是明智,能够战胜自己就可称为强者。只有“面向泰山”,才能真正看到问题的高度与严重性。

“视之可察”:强调党的作风建设应该重点关注小事小节,提升精微与务实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视之可察”是一种主动认知的工作方法。“视”是主动而为,“察”是深入领会。只有思想上真正重视,才会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心里有群众,则群众诉求无小事;心里有责任,则朝乾夕惕,工作不会怠惰;心里有底线,则戒惧在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工作作风问题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如会议纪律、文风会风、接待群众的态度等。中央八项规定从作风建设的八个方面入手,直击作风顽疾,划定纪律红线,微言大义,字字着实,彰显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党智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明察秋毫的锐利眼光与务实作风,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敏锐的政治触觉,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察秋毫之末”,才能防微杜渐,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作风建设不能大而化之,要从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做起。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强化对“微腐败”“软懒散”等问题的治理,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就更需要我们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社会高度关切的痛点难点、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现象,以及“四风”问题改头换面后的种种隐形变异,都要明察秋毫、精准发力,认真解决。从一餐饭、一次用车、一张发票的严格监督,到“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顽疾的持续整治,再到对群众身边“微腐败”的零容忍,作风建设正是通过“察秋毫”的韧劲,在细微之处持续用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察而后动”:既要“见泰山”又要“察秋毫”,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落实落细。

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强调的都是通过观察入微而悟道明道,这是一种正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察而后动”便不会盲目行动,具有“察秋毫”的能力,“见泰山”何难!作风建设绝非止于“察秋毫”或“见泰山”的单向追求,而在于深刻领悟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见泰山”强调的是主动作为,不回避矛盾。“察秋毫”强调的是主动担当,于细微之处查找不足。我们需以“泰山之高”为根本指引,将每一次“察秋毫”都置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践行为民初心的坐标中去衡量、去推进,确保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同时,又要善于“从细微处见精神”,从“秋毫之末”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小见大,洞察深层矛盾,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推动整体政治生态的优化。正如从某地服务窗口态度生硬中能窥见“放管服”改革的梗阻,从某次调研“盆景式”路线暴露的形式主义,能警醒我们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落细落小、到边到底。”察而不动,等于未察。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整改落实。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问题整改见底见效,真正把党的作风建设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自觉端正工作作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日常监督,坚持问题导向,盯紧薄弱环节,严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和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以更加清醒的政治自觉、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察微知著、防微杜渐,使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