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康复黄金期,抓住时机事半功倍!

何 兵

版次:A03  2025年07月31日

骨折是指骨头的连续性被破坏,一般伴随着肿胀、疼痛与功能障碍。不论是因为运动、交通事故还是其他外伤导致的骨折,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对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并发症减少十分重要。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些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帮助骨折患者更好地度过术后康复黄金期。

1 什么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指在骨与关节的损伤中,除了医务人员治疗外,患者通过活动关节、伸缩肌肉、锻炼等手段来恢复肢体的正常活动。即便关节周围已出现水肿、血肿等症状,通过康复训练也可让疤痕松弛、软化,减少甚至消除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2 术后康复有多重要?

骨折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与僵硬,还可推动骨折愈合,改善血液循环。通过康复训练,能够减少急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连等并发症。

3 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

3.1 踝泵训练

踝泵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训练方法为:患者保持平躺或坐位,足部进行背伸与跖屈动作,即脚尖向上勾与向下踩。每一个动作维持5~10秒,而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术后早期,骨折患者每日可进行3组,而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踝泵训练可强化踝关节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消肿速度。

3.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是一种肌肉力量训练,能够在床上或坐位时进行。训练方法为:患者平躺,患肢伸直,主动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大腿肌肉紧绷,但不进行关节活动,维持5~10秒,而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3~5组。该训练方法可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为日后的负重训练奠定基础。

3.3 直腿抬高训练

直腿抬高训练是一种加强腿部肌肉力量与控制能力的训练。训练方法为:患者平躺,足部背伸,股四头肌收缩,伸直膝关节,而后抬高患肢直至和地面成30~45度角,维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3~5组。随着病情的恢复,患者可逐步增加保持动作的时间与抬高的角度。该训练方法能够锻炼大腿与臀部肌肉,提升关节稳定性。

3.4 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患者在医务人员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例如,针对膝关节骨折,可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每次训练持续15~20分钟,每日1~2次。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时,需着重控制运动的范围与速度,防止压迫骨折部位或过度拉伸。

3.5 渐进负重训练

渐进负重训练是指逐渐增加对患肢的重量负担,以推动骨骼愈合与肌肉力量的恢复。患者可在助行器、拐杖等工具的帮助下,先进行部分负重,再逐渐过渡至完全负重。训练持续时间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来制定,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过度疲劳或损伤。该训练方法有利于恢复骨骼与肌肉的正常负重能力。

3.6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可恢复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力量,有助于保护骨骼,推动整体功能的恢复。训练方法为:使用弹力带、哑铃或自身体重(如做俯卧撑、深蹲)作为阻力来源,逐渐加大负荷。建议每周训练2~3次,每次训练之间休息48小时以上,便于肌肉恢复。

3.7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能够提升日常生活中避免跌倒的能力,有助于恢复正常活动。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单脚站立:每侧维持30秒到1分钟,重复3~5次;②步态训练:在直线或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尽量保持步态的稳定性与流畅性,每次训练10~15分钟;③使用Bosu球:站在Bosu球上保持平衡,而后尝试轻微的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

3.8 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可安全地执行常规任务。训练方法为: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搬运物品、提着东西走路、上下楼梯、坐下站起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训练频率,一般每周进行3~5次。

4 结语

在骨科手术后,一些患者仅关注手术是否成功,尚未正确认识到术后康复的重要性。然而,术后康复黄金期是决定康复效果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做好康复训练,有利于加快功能恢复速度,减轻后遗症风险,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康复不是患者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医务人员、物理治疗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系萧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