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检查是医疗体检中的常规项目,无论是年度体检、疾病诊断还是术后复查,都可能涉及空腹抽血。但很多人对“空腹”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人觉得空腹就是“饿肚子”,有人认为只要不吃饭就行,还有人因空腹时间过长导致低血糖。其实,空腹抽血的“饿”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为什么抽血要空腹?
抽血前空腹的核心目的是排除饮食对血液成分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身体状况。人体进食后,食物中的糖分、脂肪、蛋白质等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导致血糖、血脂、酶类等指标暂时升高。例如,高脂饮食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浓度可能持续升高6小时以上,高糖饮食会直接影响血糖值。这些变化会掩盖真实的健康状况,导致误诊或漏诊。此外,医学检验的参考范围通常基于空腹状态下的数据制定。如果未空腹抽血,检测结果无法与标准值对比,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二、不同检查项目抽血前要求有别
血常规作为临床基础检查项目,主要关注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数量变化,进食不影响结果,无需空腹;凝血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血液凝固是否正常,相关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等不会因进食改变,也不用空腹。
而空腹血糖检查需患者隔夜空腹后采血测定血糖值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进食会影响结果;肝功能检查是筛选肝胆疾病的主要手段,进食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使指标异常升高,不利于诊断;肾功能检查用于动态观察肾功能变化,空腹时间过短或检查前进食,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会使肌酐及尿素氮升高,影响检查结果,同样需空腹。
三、空腹抽血要“饿”多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WS/T661-2020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空腹抽血需遵循明确的时间规范:一般要求至少禁食8小时,以12-14小时为最佳空腹时长,既能有效排除饮食对血液成分的干扰,又能避免因空腹时间过长影响检测准确性;同时需注意,空腹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超过16小时的空腹会导致人体进入极度饥饿状态,可能引发低血糖、头晕等不适,同时导致葡萄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异常波动,反而干扰检测结果。
四、空腹抽血的具体步骤
1.抽血前准备
饮食控制:抽血前一天晚餐需清淡,避免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酒精等。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等。
禁食时间:从晚餐后开始计算,至少空腹8小时。例如,若次日早上8点抽血,需在前一天晚上12点前完成晚餐。
饮水限制:可少量饮用白开水(不超过200毫升),避免大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茶、咖啡、饮料等含糖或刺激性成分的饮品需完全避免。
药物管理:慢性病患者需咨询医生是否调整服药时间。例如,降压药可用少量水送服,但降糖药需暂停,以免引发低血糖。
2.抽血当天注意事项
时间选择:建议上午7至9点抽血,此时人体代谢相对稳定,结果更准确。
避免剧烈运动:抽血前1小时避免跑步、爬楼梯等剧烈运动,以免导致乳酸堆积或血糖波动。
情绪调节: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抽血难度。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
3.抽血后护理
按压止血:用消毒棉签垂直按压针孔3至5分钟,避免揉搓或屈曲肘关节,以免引发皮下淤血。
观察症状:若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需立即补充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等。
饮食恢复:抽血后可正常进食,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牛奶、面包等。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空腹=完全禁水
真相:少量饮水(不超过200毫升)不影响结果,但需避免饮料、茶、咖啡等。
误区2:空腹时间越长越好
真相:空腹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低血糖或代谢紊乱,反而干扰结果。
误区3:所有检查都需空腹
真相:部分检查无需空腹,如血常规、血型、病毒检测等。需根据医生或检验单要求操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过长可能引发低血糖,需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
孕妇:早孕检测(如HCG)需空腹,但B超检查通常无需空腹。
儿童:根据年龄调整空腹时间,新生儿通常在喂奶前2至3小时抽血。
空腹抽血的“饿”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需严格遵循科学标准。通过合理控制饮食、时间及行为,既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又能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健康风险。
(作者单位系五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