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属于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老年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上升,肺炎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医学技术发展背景下肺炎已经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是肺炎恢复过程较长,护理在康复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缓解疾病表现、减少并发症,还可以加快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重点围绕专业护理与家庭护理两个方面系统介绍肺炎患者护理要点,帮助照护者掌握实用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1.正确认识肺炎
肺炎是肺部组织感染引发炎症,通常由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所致,也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是肺炎常见危险因素,以老年人、婴幼儿、术后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为主要发病群体。肺炎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其中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最为常见,在流感季节或免疫力下降时更易发生。
肺炎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表现。重症肺炎还可能引发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必须予以患者尽早识别、有效干预,避免疾病恶化。
2.专业护理要点
2.1物理治疗与呼吸支持
物理治疗是专业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练习,以此促进排痰、改善通气情况。若患者处于卧床状态还需要协助翻身拍背,避免肺部分泌物积聚导致坠积性肺炎,加重病情。另外,雾化吸入器、氧气面罩等辅助设备的使用也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药物或氧气能够有效送达肺部,保证治疗效果。
2.2充分营养支持
肺炎患者因发热、食欲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脱水等情况,不利于后期康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嘱咐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能量。同时要注意液体摄入量与电解质平衡,避免因过度补液或电解质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其他并发症。
2.3急救及重症干预
肺炎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或休克等症状,此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通过快速判断病情、吸氧、输液、升压等支持治疗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抑制疾病进展。对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患者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等治疗,确保患者维持基本生理功能。
3.家庭护理要点
3.1环境护理
良好的居家环境对肺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出现烟雾、灰尘等刺激物影响呼吸道功能。日常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以防空气过于干燥影响呼吸道黏膜。另外患者要保证充分休息,房间布置应简洁干净,确保卧室安静舒适,与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分室居住,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2日常生活护理
家属要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管理,对于卧床患者也要定期翻身、及时皮肤清洁,避免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或口腔感染。另外也要患者科学进行抬腿、伸展手臂等床上活动,加速血液循环,恢复身体机能。在日常饮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在保证充分营养摄入的同时注意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辛辣食物刺激咽喉。对于老年人和其他行动不便患者要做好家庭安全防护,防止跌倒等危险情况发生。
3.3心理护理
肺炎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患者不适感强烈,因此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及时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可以通过科学运动、聊天、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此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情况下患者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恶化。
4.防控措施
病毒性肺炎易出现大范围传播,因此无论是社区还是个人都应注重防护措施的采取。社区防护上要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居民对肺炎危害性的认识,推广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消毒,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减少病原体传播。个人防护上需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勤洗手、正确使用口罩、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措施预防肺炎。此外,冬季是肺炎高发季节,应注意胸部和背部等的保暖,室内取暖时也要注意通风换气。
总而言之,肺炎虽然是常见病,但若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科学合理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医院的专业护理,还是家庭的细致照料,都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