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近日又迎来好消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通知,2025年基本养老金将上调2%,这一调整将惠及约1.5亿名退休人员。
除养老金之外,医疗、教育、文化生活、居住环境等,同样是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率的不断攀升,“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民生项目。梳理与老年生活关系密切的各项指标,长三角各地都有哪些亮点?
养老金上涨幅度领先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长三角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延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底,三省一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235.4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省一市的养老金不断上调,上涨幅度均领先全国。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来看,2024年,上海为1490元/月,江苏为228元/月,浙江为220元/月,安徽为140元/月,均超出全国基数123元/月。
作为东部发达地区,三省一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4》中的2023年统计数据来粗略测算,上海月均支出为5649.72元/月,浙江为3601.03元/月,安徽为3430.15元/月,江苏为3394.59元/月。而全国数据为3162元/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副教授杨一心表示,这一测算口径总体上能够反映区域间养老金支付水平的基本趋势。
养老服务各有亮点
作为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在相关养老服务能力方面拥有深厚积累。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床位17.5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8%,养老护理人员达6.65万人。
长三角其他省份也在持续提升养老保障水平。从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来看,江苏在三省一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同时,政府购买的上门服务已覆盖360万老人。
安徽省在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均表现不俗。2024年,全省完成82万人次的上门助老服务,老年助餐机构累计服务1.4亿人次。同时,安徽累计建设各级各类老年学校16580所,注册学员人数达399.86万,占全省60岁以上老人的31%,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上海。
在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方面,2024年浙江已累计改造6282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7万台,这一力度在三省一市中名列前茅。同时,浙江还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全年共完成适老化改造6.49万户,带动消费金额6.78亿元。
银发经济成为共同机遇
2024年5月,由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牵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养老协会共同参与的长三角旅居养老联盟成立。同年8月,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召开。会上,四地民政部门提出“变银发浪潮为银发红利”,康养旅居成为重要抓手。一个月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选址安徽省广德市,跨区域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
长三角便捷的城际交通,成为这一旅居养老形式的重要基础。2024年6月,途经19个站点、单向行驶超过1200公里的G8388次列车开行,全程约8小时,成为串联起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而建设多年的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则让老人们在这片区域内玩得放心、住得省心。
打造“长三角养老后花园”,正在成为这片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