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聚焦“选育管” 建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版次:02  2025年07月29日

本报讯 大通区聚焦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选、育、管”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拓宽视野、精准培养、严格机制等举措,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拓宽视野“选”,充盈源头活水。聚焦破解“选人难”问题,该区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构建多元化选拔渠道。坚持“向内挖潜”,建立村级能人数据库,将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纳入视野,实行“一人一策”跟踪培养。坚持“向外引才”,实施“雁归工程”,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举措,吸引在外企业家、技术人才回村(社区)任职。坚持“向下延伸”,探索“村书记助理”制度,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试用期+见习期+任用期”梯次培养机制,为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精准培养“育”,增强能力本领。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纳入各类培训必修内容;依托党校、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阵地,每年对后备力量进行不少于5天的集中培训,筑牢思想根基。抓实实践锻炼,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优秀村书记结对帮带;安排后备力量到乡镇、先进村跟班学习,参与村级重大任务(如秸秆禁烧、矛盾调解、产业发展),在实践一线经风雨、长才干。搭建成长平台,鼓励后备力量依法依规进入村“两委”班子,交任务、压担子;支持参与“擂台比武”、现场观摩等活动,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实战能力。

严格机制“管”,锤炼担当作为。健全管理机制,乡镇(街道)党(工)委负主体责任,建立定期谈心谈话、思想工作汇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村党组织书记作为直接培养人,负责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实行动态跟踪,建立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其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对表现突出者重点培养,对不适应者及时调整。强化激励保障,落实关心关爱措施,对表现优异、符合条件的后备力量,在评先评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村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陈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