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侨心侨力 勇担发展使命

——全市侨联组织积极作为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版次:02  2025年07月29日

本报记者 周莹莹

近年来,全市各级侨联组织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发展大局,团结凝聚广大归侨侨眷和淮籍海外侨胞,发挥联通中外优势,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弯道展现出淮南侨界新时代靓丽风采。

日前,我市一批侨联组织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安徽理工大学侨联荣获“安徽省侨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淮南高新区金鑫和中煤新集公司赵常鸿两名同志荣获“安徽省侨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双招双引”成果显现

市侨联围绕我市七大新兴产业,紧盯长三角重点区域,深入实施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外校友会等侨界平台作用,强化真招商、招真商,牵头引进的中池生物科技项目已于4月份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1亿元,目前已进入厂房装修阶段,预计三季度底可正式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带动本地就业50人,年缴纳税收500余万元。

结合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资源,紧盯上海航帆世通等涉侨企业,近期组织赴沪对接企业来淮投资考察事宜,力争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充分利用海外校友会资源,对接合肥中科私募基金,以项目为载体,以基金为纽带,抓牢“以商招商”链条,持续扩充优化招商项目储备库。

促进海外经贸交流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道路上,侨联组织有着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天然优势。今年以来,市侨联同RCEP国家皖籍侨团联盟、越南中国商会安徽企业联合会、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韩国安徽总商会、泰国徽商总会等地区侨领保持积极联络,即时推送介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新成果,邀请宾客来淮考察兴业。与澳大利亚安徽青年精英联盟、乌兹别克斯坦安徽商会等海外侨团,就潘集大米出口、牛肉汤产品外销、新能源汽车推介等事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推动科教成果转化

推进“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是淮南侨联工作一项特色品牌,近年来市侨联整合嫁接在淮高校优势,加强品牌联创、信息共享,逐步探索出一种为侨服务活、创新资源广、创业环境优的侨校合作新模式,得到中国侨联、省侨联的肯定。

市侨联会同安徽理工大学侨联,依托安理智谷、干细胞科技产业园等高层级平台,深挖产业园区海外归国人才富集资源,在突破化解“卡脖子”难题上展现侨界担当,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换成市校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发挥淮南师范学院师资人才优势,依托学校华文人才培训、非遗文化技艺制作等教学平台,在海外人才引进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凸显具有“侨”式亮点支撑。

助力非公经济发展

市侨联积极支持高校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深度集聚整合校地校企政产学研金用资源,在要素保障、用人用工、市场开拓等方面,为涉侨企业当好“店小二”,全周期提供点对点式支持帮助,确保“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事接着一事办”,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综合投资运营成本。

积极牵线淮南联合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同涉侨企业能启电气共建实训基地,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高级用工需求之间的“肠梗阻”,依托高校科研教学力量加快推进企业升压变、箱变等生产线扩能升级,为我市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持续强链,侨联组织兑现“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承诺的工作担当得到了企业和高校的双向肯定。

深度融入乡村振兴

市侨联邀请了安徽农业大学谢忠稳、徐家萍教授来淮现场指导安徽楚侨科技产品研发工作。专家组一行在实地查看豆丹养殖培育情况后,现场就育种繁殖、绿色防控等方面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对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出宝贵意见。

目前,市侨联正会同安徽农业大学侨联,全力推进校企联合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工作,力争项目申报成功,用问题的解决实现对企业“扶一把”“送一程”。精准保障涉侨企业需求,促成安徽白蓝集团与淮南联合大学经管学院正式签订直播营销基地改(扩)建升级、企业电商及财务团队建设等合作协议,相关专业技术团队已入场参与前期准备工作。

为侨服务形式多样

4月18日,中国侨联、安徽省侨联“侨界志愿者医疗队下基层”侨爱心义诊活动在我市开展。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14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为300余位市民免费检查,全面细致解答他们的询问,并制定诊疗方案,让百姓在家门口免费看上专家号。

春节、“七一”前夕,市侨联前往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一中等,看望慰问归侨侨眷,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对侨界知识分子的诚挚问候。开展企业老归侨临时救助,协调解决灵活就业帮扶、子女助学贷款、侨企员工住房、产品电商入库等反映诉求7件。

下一步,全市各级侨联组织将立足侨情实际,聚焦淮南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挥海外侨亲资源、扩大海外招才引智、推动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打出特色“侨”牌,向世界传播楚风汉韵、淮南智慧,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贡献“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