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夯实乡村人才振兴

孙 阳

版次:A04  2025年07月25日

农村劳动力回流是补充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农村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回家乡,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筑巢引凤吸引外部人才下乡,引凤归巢吸引劳动力回流,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劳动力回流面临的挑战

当前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不论是从农村人才转移的内在机理还是人才意愿的角度分析,都存在本土人才“不想留”“不能留”“不敢留”的困局和外来人才频繁出现“引不来”或“下不来”的境况,导致农村人才队伍难以建设起来。

本土人才以乡村中坚守的中青年农民为主,他们面临着人才短缺与资源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的挑战,与乡村的快速发展及农民期望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同时,其他本土人才包括大学生、新生代务工者、退休公职人员、乡村教育及医疗工作者等,其中一些人回归乡村的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较差,能力有待提升,且往往是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内心驱动,难以长久地留在当地。

外来人才中的一部分人认为乡村工作环境意味着落后、闭塞,缺乏个人成长和社交活动的空间。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也影响了乡村形象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播。外来人才考虑到城镇与乡村在发展资源、公共服务、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乡村对其吸引力不足而不愿意入乡,从而出现外来人才“引不来”或“下不来”的境况。

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也构成了阻碍外来人才流向乡村就业的明显障碍。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乡村经济往往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这不仅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增长潜力,也减少了各类人才在乡村内部流动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乡村经济的滞后不仅体现在总量规模上,更在于其发展可持续性上,与城市相比,乡村经济的活力不足,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少、薪资缺乏吸引力,还使得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如交通不便、信息网络不畅、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服务有限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对人才返乡的吸引力。

二、推进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实践路径

破解当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实挑战,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发展的“新要求”。

激发留守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留守农民的潜能激活对于推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至关重要。针对本土人才资源,应当以乡情文化为纽带,定期举办“家乡记忆”主题活动和“能人返乡”恳谈会,通过口述村史、老物件展览等形式唤醒情感认同,同步建立“乡情智库”动态更新在外人才信息。例如,河南某村通过编纂村志、举办“乡村发展论坛”,邀请在外企业家、学者返乡参与规划,其中3名退休教师主动留在村里开设公益课堂,带动了12名青年农民参与乡村教育服务。针对就业创业焦虑,设立返乡绿色通道,打包提供项目对接、用地审批、信贷担保等“一站式”服务,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并依托全面且系统的培训机制,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

提升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围绕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业态创新发力,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对农业从生产种植、加工制造,到产品流通、市场销售的全链条进行数字化升级,打造“数智化产业链”生态系统,形成“技术赋能生产、数据驱动决策、平台整合资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返乡人才创造技术应用、管理创新、服务增值等多层次的就业机会。例如,浙江某村引入智慧农业平台,返乡青年小李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稻田温湿度,结合大数据分析调整灌溉方案,带动周边5户农户组建合作社,亩均增收近3000元。同时,数字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销售路径,使得农产品能够更有效地与市场对接,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可着力建设县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整合县域内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集产品展示、在线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专属电商平台。例如,山东金乡县开发建设“金乡大蒜网”,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不同品种大蒜的特点、规格及种植过程,消费者可直接下单采购。同时,平台与当地冷链物流企业合作,确保大蒜保鲜运输,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配送。

加强外部人才引入力度。针对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单纯依赖本土人才的“回流”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还需大力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入力度,才能开创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或就业。例如,可为退伍军人设立“乡村振兴先锋岗”,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岗位,对自主创业的退伍军人给予税收减免,并免费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挖掘和使用“候鸟型”人才,即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技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群体。通过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推动“候鸟型”人才与本地人才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例如举办技术讲座、创业沙龙、项目对接会等各类活动,助力本地人才成长。如江苏某县与农业高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每月邀请2名教授驻村指导,带动培育出26名本土农业技术骨干,成功推广了5项新型种植技术。

(作者单位系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