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晋仓
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记不得读过多少遍了。能依稀记得的是,几乎每年都会翻读几遍。最近闲散无事,信手拈过,灯下随意翻阅一遍,颇觉又获些许新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大概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首次接触到范仲淹的这篇著名散文。当时老师讲解诠释文章大意之后,还要求我们必须能背诵,并以自身当年求学时曾被老师要求背诵的经历现身说法。为激励我们,他当场为我们一口气、未间歇地背诵整篇文章,获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自此以后,早读课上、自习课堂,到处可以听到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朗朗诵读声。
当时,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洞庭湖湖光山色、气象万千的景物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是作者对洞庭湖的总体概括,展示给人一种磅礴大气、宏伟壮观的印象,而文中对晴天和雨中洞庭湖的描写,则更为细腻、准确、生动、诱人。“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是雨天的洞庭。
晴日的洞庭又是什么样子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当时的我,一个十几岁的矿工子弟,甚至连省城合肥都不曾去过,自然不知文中的远山实际上是为何山,现实中的长江有多长;也更不会知晓巫峡是什么样,在何处,潇湘为何地了。唯觉美妙的,是这篇散文中极富美感的东西,诸如对仗、铺陈等,不仅“衔、吞”相对、“南北”互衬。特别是关于雨天、晴天两段景物描写,字字玑珠,流畅明快,声韵和谐,词句优美,阅读吟诵起来,犹如尝蜜饮酒一般痛快。诵读很多遍均无厌倦的感觉,并且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十分美好的感受,以至于老师要求的背诵,很快便能熟烂在心。
这是初读《岳阳楼记》的收获。至于老师当时讲的什么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行文风格等等,则基本上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过之后便很快遗忘了。
再读《岳阳楼记》时,兴趣早已不在那些华丽美妙的词句、那些美丽迷人的洞庭湖景色了。尽管在有一年的春天,于洞庭湖边,实地登临岳阳楼上,终于了却亲眼目睹、感叹远山近水、水天一色、楼高日远绝妙美景的夙愿,但更多的是流连沉浸在思考、揣摩于那句千古流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豪迈大气之语的境地里。
《岳阳楼记》实为范仲淹有感而发之作。当时范仲淹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积极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再次遭贬出京。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邀做得此文。其感慨岳阳楼之宏壮,借景生情,抒发胸臆。(据说,他未曾亲自登临岳阳楼而仅凭一幅岳阳楼画卷,由感而作。)因此,读起来给人以句句似雷电,字字血凝成的感觉。范仲淹作为千余年前的一个封建社会士大夫,能在《岳阳楼记》中,吟咏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般志存高远和颇具崇高境界的千古绝唱,实在令后世之人望尘莫及。
尤其是今人重读范氏这篇佳作,思想就如同挣脱缰绳的烈马,已完全冲破了文学领域的空间,也超出了时代的精神阻隔,翔飞出很远。
诵读此文之后,不由然扪心自问:难道我们不应该从其中悟出一点深邃而强大的道德力量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悟出些许我们所承续不绝的社会之深厚而绵长的文化渊源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悟出些许传统文化理论大厦的坚实而牢固之思想根本吗?难道我们还只是将其简单地当作古文篇章以做附庸风雅地去诵读和记忆,而忽视它的现实和深刻历史意义吗?
话题又拉回来说。范仲淹,字希文,今江苏吴县人,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县令、秘书阁校理、知州等职。时因多次诤言进谏,被贬官离京,但他以天下为己任之志坚定不移。仁宗在位时,力图振兴大宋王朝,急需改革更新国家政治经济。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看到效力国家的良机来临,在宰相晏殊及富弼、监察御史石介等人全力支持下,充分运用自己从政28年酝酿已久的各种改革构想,很快拟就《答手诏条陈十事》,主张十项改革,即庆历新政纲领,包括严格考核官员、优升劣汰、限制高官特权和纨绔子弟;改革考试内容,选拔真才实学之士;罢免州县两级大批冗官庸吏;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轻徭役等。由于改革伤害了以当朝枢密使夏竦、宦官蓝元震为首的一批既得利益集团的守旧势力。这些人便捏造事实、屡进谗言,污蔑陷害范仲淹。偏偏宋仁宗又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听信谗言,于是范仲淹又遭陷害,险遭杀身之祸。
这篇《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在遭受打击之后,不计个人得失,仍以天下为己任,坦然出任邓州知州期间,应滕子京之嘱,为重修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所作。从反复吟咏中,可让人深刻地感到,作者描写洞庭湖“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也暗含着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掩卷遐思,其中滋味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