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接入常规公交线路运营,迈出落地第一步

无人公交“上新” 无锡吃了“螃蟹”

解放日报记者 朱凌君

版次:A01  2025年07月18日

7月10日,无锡“上新”两条无人公交线路。

这些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无人公交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将无人公交无缝接入常规公交线路运营,尚属首次。其中,快5线贯穿无锡经开区核心区域,往返约20公里,单程约45分钟,是目前江苏省内最长无人公交线路。微巴43号线对接地铁长广溪站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实现1.8公里短途接驳。试运行期间,乘客到站上车,无须预约或刷卡扫码,免费乘坐。

新的无人公交体验如何,记者到无锡一探究竟。

多了科技感

如今的无人公交,多了点科技感——车内不见油门、刹车等外设,9个座椅环抱式布局,360°全景车窗,安全员手持平板电脑坐在角落,除了在乘客上车时会提醒“系好安全带”,全程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当然,车技也进步了不少。启动、转弯、变道、刹车等都流畅自然,动作丝滑没有顿挫,遇到红绿灯变化及复杂路况还能提前感知并作出反应。尤其是医院门口路况复杂,人流和电动车穿行其中,无人公交也能“处变不惊”,顺利通行。

但难免也有不足,记者发现,几次进站停靠时,无人公交的停站位置都不够完美,有时靠前超过站台,有时又偏后还不到站台,总是需要乘客多走几步。

无锡公交集团营运管理部副经理沈佳伟告诉记者,有时候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无人公交停车时车头会超过警示线。另外,“还有很多场景暂时无法实现”,典型案例如夜间公交,市场需求很大,但由于人员配置和设备等原因,目前仍在测试阶段。

沈佳伟认为,目前像无人公交这种中低速场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要真正落地运营,还需要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要不要刷卡投币、孕妇婴儿如何乘坐,以及多车一次进站后如何照顾站台乘客等,都需要慢慢去探索。

未来有多远?

对于无人公交而言,技术早已不是难题,但自动驾驶是个系统性工程,除了技术还包含政策法规、资金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政策法规是关键。

今年5月,杭州市钱塘区开通无人公交线路,这是杭州首条获得创新应用(试运行)牌照的智能网联公交线路,因此所用车辆被调侃为首批“持证上岗”的无人公交。但从长远看,要真正实现无人公交落地运营,如何使自动驾驶车辆符合营运车辆标准并获得正式的营运资质,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可能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此外,成本也是个问题。据估计,无锡投用的这批9座式小巴,其成本约为200万元,此外还有设计平台、系统、设备等,综合成本只会更高。有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达过担忧:“无人公交,目前还没有成熟完善的商业模式。”

相比之下,沈佳伟的态度比较乐观。“无人公交的好处很多,尤其现在公交行业人员断档,可以有效改善公交司机年龄偏大、人手不足等情况。”他说。例如,此番“上新”的快5线,就是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加密了运行班次,缩短等待时间。他认为,对公交公司来说,利用现有技术提升传统公交效率、优化运营策略更加重要。

接下来,无锡将以社区、医院、景区、商圈等为核心节点,实现园区接驳、通勤快线、夜班公交等多场景、多区域智驾服务全覆盖。沈佳伟表示,通过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让无人公交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才是无人公交真正走向落地的第一步。